传奇

草长莺飞,江南三月
钱塘自古风流
你便这么走来了
一童一扇,云淡风轻
去奔赴宿命的约定

是茫茫人海里的偶遇
还是岁月匆匆
死生契阔的寻觅
又如何呢?
遇到了,就是这样吧

也无言,清中有味
合一卷书简
点一盏青灯
吟一阕伤词
思一段情事
纸墨间,都是你的幽香

有桃花满树,绿水悠悠
春山黛离愁
送君千里终不若
双鹅似织鸳

梁兄,可记得英台?
梁兄记得英台
那檐间欢叫的画眉
却不曾道出心事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说什么难违父命
说什么附攀权贵
说什么锦衣玉食、画栋雕梁
如何零落了韶华年纪
直到两鬓如霜

画屏深锁,小径兰窗
是这一派春光
独念梁郎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便随了你去
便穿了这红色嫁衣
随了你去
生不同衾死同穴
化作一对翩翩的蝶
魂兮相依,魂兮相守
练衣洞府,香雨人间

(转自网络,作者不详)

生命中的那些过客

题记

  我会时常想起一些人。想起他们的样子,或者是一副表情,或者是一片身影,也或者是一个动作。这些人都曾在我生命中的某段时光中出现,有时我是他们的陪衬,有时他们是我的陪衬,到现在,他们成了我记忆中的时光的陪衬。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我曾有很深的影响,各方面的都有,所以能够让我今天还记得。我之所以要特别提起这些人,是因为这些人曾经出现,现在消失,将来也不知道何时再会出现,或者永远不会再出现。我知道他们此时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子里,过着自己的日子。但对我来说,他们似乎是不存在的。他们似乎只曾在某段时光中存在,某段记忆中存在,而当时光逝去,记忆尘封,他们,也越来越不真实。我越去回忆他们,就越觉得恍惚,恍惚地认为自己的那些时光,都是一个长长的梦。
  这些人,太多了。像无数的星星点 缀在我记忆的各个角落。我无法一一数清他们。只能循着最亮的那几颗,描绘他们的轮廓。

第一章

  我第一个想起的人竟是他,LJ君,曲阜师范大学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我想他首先想起他的发型,其次是挺大的鼻子,再次是和蔼的笑容,再再次,竟然想起了他说话的声音。我确信即使是今天我一定还能听出他的声音,尽管我们分别即将满10年。我们的相处也不过是一年多,相处的关系是老师和学生。那是我勤工俭学的一段经历,在那座大楼,仿佛是十楼还是十一楼,东边的一个办公室,很大的房子,用密码才能开门,里面好几台电脑,可以上网——免费上网,10年前这是多么大的奢望。我在那里度过了很多不眠之夜。有时加班,有时值班,有时就是为了等老师们下班了,可以用电脑上网。我在那里还认识了另外几个勤工俭学的工友,大部分是中文系的,有一个LGY君,写得一手好文章。我甚至还记得他彻夜创作小说的情景,那小说叫做《一把好乳》,我知道光看这个名字,就是个有深度的小说。这扯得有点远了。我已经几乎记不起在LJ君的办公室时曾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最多的大概就是给老师们安装操作系统,Windows98。记不清安装了多少,大概很多很多。我记得LJ君喜欢打乒乓球,办公室里常备球衣和球鞋,他经常在下午的时候在办公室换衣服打球。他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我至今也没觉得他很威严或者可怕,他对我们总是十分和蔼,就像大哥。我现在想,我那时是多么多么土,多么多么潦倒,多么多么幼稚甚至多么可怜的孩子呢?但他对我们很好,总是想到我们的困难。2003年8月我离开曲阜,他早早给我结清了勤工俭学的工钱,甚至还多申请了一些加班费。我还记起了他的老婆,一个瘦瘦的同样文静和蔼的女子,我还记得她的硕士论文的题目,叫做《乌鸦吉凶考辨》。在我离开曲阜后的不久,我就听说LJ君去北京了,似乎进了一家企业。无论是为了爱情还是事业,这都是一个让人钦佩的决定。也就是从那之后,我们再未联系。我知道如果我努力去找,总能联系到他的,但我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是不想他。但我并没有决心去联系他。联系了他,我能说些什么呢?就让他成为一个过客吗?起码目前,是这样的。
  与LJ君同时想起的是同一办公室的WH君,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长者。他个子不高,戴个眼镜,喜欢穿风衣,整日西装革履,斯文得很,儒雅得很,十足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对他说,觉得他像郭沫若,他一笑置之。实际上我那时根本不了解郭沫若,大概只是曾经在书上见过郭沫若的肖像,那种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形象,颇文学,也颇文艺,是我心目中最早的有学问且高风亮节学者的模型,于是便这么脱口而出了。后来我知道了说他像郭沫若未必是一种褒义,但我当时绝对是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说的。他曾赠我一本签名的书《美德论》,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架里。我承认我没有认真读过那本书,但我却十分乐于珍惜和保管。在我十年多来的颠沛流离中,丢弃了很多东西也没有丢掉它。那时的WH君大概是比LJ君更大一些的领导,所以并不直接和我们这些学生有多少工作上的交流,更多的是私人的,生活里的。他曾多次和LJ君请我们学生吃饭,对于我那时候的见识来说,我跟着他们吃过一些那时看来足以回老家炫耀很久的饭局,吃了很多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那是我叫不出名字的菜。哪怕是在学校东门吃过的几次馄饨,都是我大学里少有的改善伙食的机会,更分外觉得难忘。我知道他虽然没有像老师一样直接教过我什么,却深刻影响过我,以至于我都在并不近视的情况下勉强配了一副眼镜,并也喜欢穿西装和风衣。我今天仍能清楚地记起他的样子。现在想来,他那时是个很大的官,但当时不觉得,就是一个亲切的长者。后来听说他又做了更大的官,再后来,便没有再听到他的消息。我知道如果我主动去找,曲阜还在那里,学校还在那里,他应该也还在那里。但我没有去联系过。我不知道我为何是这样一种人,怀念着他们,却还保持着距离,甚至害怕联系。我真心希望他现在过得好。我忽然很想再看一眼他的笑容,让人感到温暖和安详的笑容。
  我还要必须想起一个人。LYT君,计算机系的书记。我不知道对于内心尊敬的长者用“君”称呼是否合适,但不小心习惯了。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充满能量,而且是正能量的长者。我与他之间主要通过三件事留下印像。一件是《弄潮》的创刊。大一的时候计算机系与数学系是一个系,大二的时候分成两个,也就是那时候他来到了计算机系。新系创建,一切都是新的,人人似乎都充满了干劲。计算机系决定创办一个系刊,我也忘记了怎么成为参与这个刊物创刊的一分子了,也许是大一的时候残梦未醒喜欢卖弄文字的缘故,在计算机这样的理科系,仿佛成了有点文采的人,于是有幸参与了这件事。那时候系里有很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LBW,WCX,对,都是多么好的年轻人,我今天想起来,都还有些庆幸,曾有他们一起共度大学时光。我们一起怀揣着梦想创办刊物,LYT君,或者说老书记,也是我们当中的激情一员。我那时不知道书记是个什么官,也没觉得是多大个官,我就把他当作一位尊敬的师长,与他时常有讨论甚至争论,而他就像博学且慈祥的父亲,总能给我们以最大的帮助。他给我们的刊物起了名字,弄潮,还题写了刊名。我清晰地记得我用我那台IBM 超级老爷机和刚刚自学的PS软件设计《弄潮》创刊号封面的情景。那个封面,两只跳跃出水面的海豚,在落日余晖下的剪影,美不胜收。我们曾在上面投入大量精力,征稿、审稿、编辑。我不记得这个刊物一共出了几期我便离开了,也不知道这个刊物现在是否还在——我想大概肯定已经不在了。
  第二件事是辩论赛。也许是2002年,学校组织辩论赛,计算机系成立了一个队伍,LYT君是指导老师,队员是我,ZJY,LBW,MC(女),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女同学,请原谅我暂时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学会思考,甚至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我甚至怀疑我今天仍然带有的那种所谓“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否是那时的遗留。我们第一个对手是化学系,辩论的题目是“高薪养廉“,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很适合对社会问题怀有激进看法的青年。我们于是经常到LYT君的办公室去,听他给我们分析问题,解释观点,我那时第一次感到和有思想深度的人对话是多么愉快,多么让人如饥似渴。他总是让我们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很严肃的讨论。他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他那句名言”脖子上要扛着自己的脑袋“,成为我多年的座右铭。第一轮辩论,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忘记了是否曾有隆重的庆贺,但紧随其后的惨败,才让我们收获更大。第二轮我们遇上了中文系,辩论的题目是”班门弄斧“。真应了这个题目,和中文系比口才,我们虽早有失败的准备,但未想到如此惨痛,尤其对我个人的表现来说。那时没有录像,如果有,我想我是不忍回看的。那时的他,就坐在台下。对于失败,他没有批评,甚至没有流露出失望,反而给我们以鼓励和表扬。那是将曾有些年轻气盛的我打回原形的一场比赛,也许从那之后,我开始尝试收敛。
  第三件事,我甚至不想提起。但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也不可能都是一路向前、向上,也有走弯路的时候,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灰暗和不堪回首的时候。我感觉我能说出这件事,已经是巨大的勇气。而这勇气,也是LYT君灌输给我的,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那是一次考试,临近毕业的一次大家看来无关紧要的考试,而且按照通行的潜规则,是一次走过场的考试。而就在这种思想的松懈中,一向特立独行,宁愿不及格也从不想歪门邪道的我,竟也打起了小抄。那位我虽然不能算怀恨,但至今仍无法释怀的Z老师,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严肃起来,一下抓出五六个人。对,作弊,一个对学生来说十分羞耻的词语。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样一次错误足以毁掉一生的前途。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走投无路的我们一起去找他,LYT书记。包括我上面提到的辩论赛的队友ZJY君。在他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怎么有脸来找我!然后是可怕的沉寂,然后是女生先开始抽泣,然后是我们。而当我们抬起头时,看到他,LYT书记,紧咬着嘴唇,眼睛通红,也流下泪来。我感到我们真的刺痛了他,我们更哭地像个雨人。我第一次感到他真的生气,我从未见到他如此严厉,他真的生气了,当然更多的是痛心了。之后是一番长长的对话,桀骜不驯的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到毕业的时候,我们没有领到处分。我知道也许是他帮了我们,也许他没有。但不论有没有,在这件事上他带给我的,已经超过了这个有或没有的处分。
  离校之前,我去过一次他办公室,我知道他喜欢收藏电话卡,便将一本我女朋友收集的电话卡送给他,并在后面附上一首小诗。他欣然接受了,看到诗的时候,他认真地念了,并问“怎么能说’再见无期’呢?毕业了也随时可以再见嘛。“。我说,不是说再也不见了,而是说再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他一笑。从那以后,9年了,我真的,再也没有见过他。我不确定是否还能见他一次。我甚至有点羞于去见他。他大概退休了吧,他身体还好吗?我自认为是他曾很喜欢的学生,但9年了,自感没有做出令自己满意,以及令他引以为豪的成绩。我无法再捧一本电话卡去见他,而我又两手空空,我似乎没脸去见他,我不确定他是否还能记得我,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虽然他存在于我生命里的两年多,从时间上只是一个匆匆而过的人。

2013年4月10日 深夜
(未完待续)

穿越

我以极慢的车速穿过一个脏兮兮的村子
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脏兮兮的小女孩
和一个穿着开裆裤的脏兮兮的小男孩
站在一座紧锁的脏兮兮的大门下面
小女孩可能六七岁
小男孩可能两三岁
她们以一种冷峻且无助的眼光盯着我
似乎需要帮助
我放下车窗,问道
你们等谁呢?
她们似乎受到了惊吓
女孩牵起男孩的手
向着另一个方向
踉跄而去了
只看见一高一矮
和一个红书包
摇晃在两个歪歪的羊角辫下面

我骤然感到一种穿越
三十年前
姐姐和我
难道不就是以这种脏兮兮的方式
度过了最纯净的童年?

2013年4月8日

梦境一首

主席坐在一张桌子前面
翻阅着一本书
我偷偷瞄那封皮
是《草书集》
周围的人都在打盹
只有我醒着
忽然
主席倒在桌子上
我意识到他可能死了
但右手仍在动
他用拇指点击食指
然后是中指
如此反复
仿佛在掐算着什么
或者在传递一个密码
我赶紧附到他头上去
希望听到一个天大的秘密
但只听到他发出微微的声音
“明白了么?”
我说
“明白了
食指 中指 食指 中指”
他急忙用最后的力气打断我
“小声点!别让他们听到!”
说完这些他就死了
而我也醒了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梦
必须在忘记之前牢牢记下
虽然我还需要时间
去参悟这个深奥的遗言
或者说遗诏

2013年3月21日

《城东聂氏三修族谱·家规》

  人本乎祖,祭祀其首重焉。追远祈报,盖有之焉。一曰忌日,则行之于家;二曰春秋祭,则合之于族;凡此皆随丰穑行之。而始赐姓之祖为诸派所宗,固千万世不替者也。下自开源之祖安世公以■考妣而远近亲,从罔不及矣。至若清明冬至之挂扫,亦凖诸此,不可因时地之远而有违,不可因子孙之乏而弗逮。则不至于遗忘此夫子,祭如在之义也;三曰里社之祭,春则祈之,秋则报之,此一年丰穑之所是也。推之,有功德于地方之神,有祀则不厉甚或嘉赖之,此夫子祭神如神在之义也。其典则有三,其情则有二,然合之主敬总一诚而已,盖可忽乎哉。
  凡人子,事亲生,尽其养,富贵钟鼎,贫贱菽■鸡豚,随分竭力。左右奉养,常变一致,总以得父母欢心为重。亲病,则躬调药饵,日夜省视,衣不解带,面乏喜容,言之励声,毋宴游、毋外出。请医检方,必详必慎,亲病瘗复常则喜。丧主,哀戚送终之具,称家有无宁从厚,孟子云:“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待吊客之席,丧食不饱,不必过丰。毋殓金玉宝玩,遗忧久远。毋信浮屠,陷亲不义。祭主诚敬远而祖祢近,而考妣春秋享祀,必饰瓜果殷荐,因时外备其物内齐其心尚矣。倘或家贫,则物或可不备,而心断不可不齐。恫恫属属,忾乎如见、懓乎如闻。凡此者皆人子之所当知也,故以此为事亲之二则云。
  人子当以仁礼存心。仁主干爱,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礼主干敬,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而况宗族尊长乎。按古礼,卑幼见长者坐必起,行以序,应称名。年未六十者,除会膳外,不敢与伯叔连坐,所以别尊卑定昭穆也。虽极富贵,不敢加于父兄宗族或■长上喝责,不论是非,姑且俛首默■俟。长上气平,乃可婉言条陈。及条陈已悉,倘遇长上坚执意见,则又姑且勿辩,久之云消月明,水落石出,如是方为恂谨子弟。非然者,侃侃而争,即属理直,而抗抵长上之罪已难辞矣。吾族子弟,遵是以行,共敦仁礼,几无愧家训之谆谆也。
  为子弟者,固当恪恭父兄。而为父兄者,亦不可恃尊长之分吹毛索疵,凌压卑幼,攘拳奋袂,忿言秽语,令人难容。亲则挞辱,踈则会众,从公责罚,盖人性皆善,气禀不齐,见闻未广,过失必多。所赖者,父兄贤,以身示型,谆孝友尚,齿让俾后生小子,事事有所模楷,熏陶渐染,积久自与性成。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所以然者,身教之有素也。若长上不正,又乏尊重之仪,彼子弟被责,有何敢怨。然揆之,中养不中、才养不才之道,岂如是哉!为吾族子弟维听父兄之教焉,则为佳子弟。
  为子弟者,当有常业。士则读书明理,修身■行为先;农则服习耕稼;工则致精器用;商则较量货贿。将本息总以勤多为要,不见异而迁焉。四民之中,专认一事,俱可资生。邓禹之子十三,咸守一艺以成名;刘殷之子七,人各受一经以用世。夫邓禹,汉之公侯,刘殷,晋之刺史。以公侯、刺史之子,衣食之足何忧何惧,而乃使其各有常业如此,而况寻常之家乎?使士不士、农不农、工不工、商不商,游手好闲,徒为五谷之蠹,设遇饥寒冻馁,人不见怜,自不见恤,尔时始悔身无常业,盖亦晚矣。愿吾族子弟急以常业是务,毋曰“吾席父兄余荫,衣食可瞻,何妨懒惰以度日也”。吴草庐先生曰:“学者谋生最急。”此言非教人谋利,盖无常业,虽欲有为或不能也。可不思哉!
  士为四民之首,凡子弟读书得意功名者,祖宗因之光耀,子孙藉其荣施。非谓富贵足羡也,要吾德业之可纪焉。固山西之韩以昌黎著,姑苏之范以文正显,新安之朱以文公传,海内名家巨族赫赫不衰、啧啧人口者,大抵皆以名世之士出于其间,功名藏于府库,德业光于宇宙。非然者,武陵秦桧当其柄国,非业富贵,身殁之后子孙且羞其祖父之行,咸思易其姓焉。由斯以谈,子弟读书穷理,当先正其心,若显荣者,必能存心以行其仁,则富贵自然悠■矣。
  子弟当以和待乡曲。我宁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忽人之至心。唐朱人軓有言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逊畔不失一塅。”谚曰:“凡事退一着,终身无穷福。”可知和之一字乃持身处世之至宝也。夫无言不酬,无德不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能以和待人,人孰无良而忍以逆加我哉!汉王彦方德足服众,行可型方,至使盗牛者甘受刑罚,不欲令王公一闻,则羞恶之心亦何人不有。毋见世人或因口角■事,遂即忿不顾身,或为箕箒小故遂即结讼,终岁破家荡产,靡所底止。当悻悻之时,亲友谏之,不久及事追省,甘心受辱,则悔之晚矣。故愿子姪以和待乡曲焉。

资料来源:《城东聂氏三修族谱·三修族谱家规》,本人根据其兵兄拍摄照片整理。暂时不能识别的字,以“■”代之。

——————————————————————————————

又记:莒南聂胞其兵兄,多年来勤心家族事务,殚力为聂氏溯根追源,踏访全国各地聂胞居地无数,拍得大量族谱古籍。内容丰富,有宋元明清以来各地家谱,及欧阳修、苏轼、揭傒斯、罗洪先、聂豹、邹守益等名人所作谱序,亦有大量族规、祭仪、谱例、谱论及清代规范家谱的部分政令。近期其兵兄有意将其整理出书。鄙人有幸,助其理字断句一二,得见大量古文资料,自感受益颇多。年前完成了部分谱序、谱例的整理,年后又整理了聂豹谱序、祭仪、祝文各一篇,这篇《家规》是昨天开始整理,耗时一天。理罢感慨万千。这《家规》,大概也就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之一部分。这封建礼教,虽束缚人,却也能造就人。其主旨就是祭祀、孝老、敬长、爱亲、勤学、乐业,教人忠厚传家,踏实本分。关于孝老的内容,今人读之汗颜,自愧不如。尤其是最后一段,崇尚以“和”待人,“我宁容人,毋使人容我”,岂非大圣大贤,于今人仍有启发诫勉。反观今日,自上而下,道德教育不可谓不重视,然效果不佳。窃以为以家族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2013年2月24日 元宵节

再见,2012

  按照过去六年的惯例,我应该在12月31日来做这件事。今天已经是1月29号,整整晚了一个月的时间。其实12月31日那天我尝试了,但没有成功,写到一半放弃了。我意识到我似乎要慢慢丢掉写博客的习惯——其实压根也没形成习惯,只是以前更热衷一些,现在淡薄了。这个淡薄的过程是逐渐且隐蔽的。这次我认真数了,整个2012年,包括这个即将过去的1月,我只写了20次博客,其中还有将近一半是只言片语的长短句。真正认真的表达,不过三两次而已。这个博客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反映我的思想和生活。于是12月31日那天,我似乎找不到什么东西来写——和过去的数年一样,我对于自己,对于工作,对于这个世界,除了有限的惊喜和欢愉,还是失望多一些。倘若总结起来,还是免不了艾艾怨怨,而这种艾怨是我所不喜,也不愿传递于人的,因此虽经努力,终未成功。于是我便改变了这个延续多年的传统,打算把它放到春节之前来完成。除了考虑到春节更能代表一年的结尾以外,我更多的是想把1月份的事情——比如交房这样的大事,划归到2012年,这样才能有一点像样的话题——否则,2012真的像一张白纸。
  今天有些不爽,因为琐事。心理复杂起来,便没了网上看热闹、QQ侃大山的兴致,甚至连吃苹果的兴致也没有了。于是突然有了完成这个传统的想法。虽然距离春节还有十几天,但难得有了这个心情——我还是一个很感情化的人,倾诉容易发生在两个时候,一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一是“春风疑不到天涯”的时候。今天大概属于后者。
  今天的事情且先不谈。既然写下了这个题目,第七次延续这个传统,那就把2012年的记忆磁带——以前打比喻的时候喜欢用磁带,现在这东西都快绝迹了,那就叫光盘吧,记忆的光盘,而且是DVD的——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假如记忆存储在一张光盘上,那么现在就要回放它。

一、关于自己

  打完这个题目的同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苦笑了一下。苦笑是苦还是笑呢?我感觉两者皆有。苦的是日趋迟钝,笑的是更为豁然。苦的是内心仍然充满矛盾,笑的是神马都是浮云。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忙有闲,忙多闲少。有喜有忧,忧多喜少。而不论闲忙忧喜,工于俗事多,很少意识到自我。因此我很难体察到自己的变化,无论是向好的还是向坏的。现在认真回想起来,变化应该是有的。首先我感觉某些方面的能力比以前有所进步——这是可喜的一点。主要是看待事物的能力和某些工作方面的能力。这是前面数年都没有感觉到的,也是2012年最大的收获。至于其他的方面,如身高体重、穿衣戴帽、言行举止、志趣爱好之类,大致如常吧。当然也有些向坏的方面,比如思想的懒惰和倾诉的迟钝,这个我早已意识到但一直无法战胜的宿敌。我十分遗憾在这一年里很多闪念之间的感想没有及时被记录和总结。对我自己而言这是一个重大损失。我的焦躁,在这一年有所压制,但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有人说中国人都在集体焦躁,我又何德何能可以幸免?这焦躁不是来自于一时一事,而是充斥于空气中的分子。
  按照传统,四方游历也要写入这一部分。确实,游历对个人来说也是颇能有所增进的事情。今年还是去了一些地方的。远近都有。比如春游日照河山、蹬山,夏游黄山、泰山,秋游浮来山、九仙山——似乎都是些山,这确实是个巧合。这些地方都没有白去,尤其是黄山和泰山。我本来还计划了蒙山,但未能成行。本来我还计划了敦煌之行——而且险些就成功了,也未能成行。有些地方我早晚还是要去的——这话说的很没底气,是的,从这个年底开始,一个长长的家庭经济寒冬即将到来,在寒冬过去之前,我的一些远行计划料定将永久搁置。我一直在路上,只是走得有快有慢,有时还要不得不停下歇息。

二、关于工作

  虽然和往年一样,我的工作难言成绩,难言收获,难言意义,但我今年谈起这个话题,却比往年平静很多。我似乎慢慢在寻找一个“为”与“不为”的平衡点。就像脖颈上套着一根绳索,暂时不去考虑是否有必要或者能够挣脱,而是慢慢调整绳套的松紧,寻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使得自己可以在绳套下坚持更久。所以这一年要平静许多。一旦接受这种平静,所谓理想,所谓事业,就会更加飘渺。一直在做事,像战斗一样,却不知敌人是谁,也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要战、战又如何。我是一只失去了触角的蚂蚁,在大世界里逡巡。

三、关于家庭

  还不错吧。只能这么说了。衣食无忧,家庭和睦。父母还是那对父母,老婆还是那个老婆,住所还是那个住所。父母身体基本健康,老婆情绪基本稳定,家庭关系基本和谐。不同的是,存款已经不是那个存款,而因为交房款变成一堆收据和借条。父亲年底的时候辞掉了那份鸡肋的工作,回老家去了。这个家庭这一年里没有添置任何物件,除了前几天因为对抗寒冷而花120元买了一个“小太阳”之外。而且冰箱、电视、电脑各坏过一次,水管冻裂一次,从这个角度说,基本是负增长了。住的院子还是老样子,还是蚊虫肆虐,蟑鼠横行,所幸房租没有涨。在挥别2011的时候我曾以为,我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挥别2012,其实是过分乐观了。新房子终究没能在2012年结束前交付,所以今天我仍坐在这个屋子里,守着这台电脑。虽然月初终于启动了分房,但我代表这个家庭去抓阄的时候据说因为事先去了一趟厕所而走了霉运,抓到了43个人中的倒数第二,成为这个家庭历史上的最大憾事之一。好在后来的选房结果尚在底线之内,尚存几分慰藉。虽然装修已经启动,但完工尚需时日,搬家更遥遥无期。交房和装修带来的经济压力让这个家庭透支了未来两到三年的力量,因此,就像我去年说的,这个家还需要继续蛰伏下去。

四、关于楚涵

  我应该为她记下更多。她长大了很多,她上学了。赖于几个朋友的帮助,我将她送进了实验学校的“亲子班”,这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能给她的最好教育。她从刚开始去时的羞涩不语,变成后来的上台唱歌和自我介绍,她融入了集体生活。7月份的时候因为实验学校放假,她在村子里一个叫“小太阳”幼儿园上了30多天,虽然中间有些间断,但她坚持下来了。这是她第一次没有大人陪伴的时候全天独立上学。 9月到11月,她上了3个月的小班,中间只旷课一天。她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哭闹,而是带着一种期待和兴奋。她也曾有过几天厌学,但在我的要求下她又总能坚持。她的懂事让我们省下了太多揪心和牵挂。她只有一次在学校里哭,老师问她,她说想爸爸了。也就是那天,她发烧39.5度,也就是从那天,她第一次打吊瓶,一打就是6天,之后不久,她又打了5天。打针、验血的时候,她基本没有哭,只有在第一次打阿奇霉素反应激烈而呕吐时才哭了几声。她甚至跟医生学会了打针,回到家里找一个小纸盒有板有眼地给大人打针。她从学校里学会了很多儿歌,学会了20多个词语的成语接龙,她得到了很多小红花。虽然我知道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有小红花,但我还是教着她把小红花贴到墙上。她有一个小女孩应有的天真、文静和善良。她喜欢白色、红色、粉红色,喜欢小兔子、小花猫,喜欢漂亮衣服,喜欢听故事。我曾经在院子里高声呵斥那条乱吠的黄狗,她跑出去制止我说:爸爸,你不要欺负它。她教我不要去欺负一条狗。她见到集市上卖肉的摊位会躲得很远,她曾被秦楼大集上出售的猪头吓哭,并不敢再赶集。她喜欢缠着我讲故事,没完没了。有时我会厌烦,但每当想到,将来总有一天,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她会长大,不会再缠着我讲故事。当她无需再依赖我的时候,我的故事,讲给谁听呢?想到这里,便能释然且珍惜了。
  这个孩子一直在以也许正常但我感到惊讶的速度成长着,每天都有新变化。她懂事且乖巧,天真烂漫,妙语连珠。除了挑食不吃荤腥而略显一些瘦弱以外,我想不到她的缺点。我乐于接受她的依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五、亲戚朋友们

  亲戚们有事,而且好消息不多。舅舅病了。舅舅七十岁了,脑血栓,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我去看时,缩在床上,那个头仿佛矮了,那身体仿佛单薄了,这是我记忆中的舅舅么?一生多么要强的人啊,人人都会老去啊。三大爷也病了,病得不轻,不好不坏,小半年了。我去看时,躺在沙发上,口已不能言,哆嗦着伸出手来,两手相握时,他竟老泪纵横。坐了片刻,竟遗矢两次,一生戎马,也难免英雄暮年。还有一些不好的事,不愿提及了。非要思索几件好事,竟不容易。老姐似乎要买车了,这姑且算是一件?
  我的朋友们,主题还是买房、结婚、生孩子。潍坊的LJ君买房子了,我十分关心他何时结婚。寿光的K君买了车,而且生了二胎,双喜临门。WZL君据说弄了个二手车。WF君生了个千金——好像上半年也是换了车的。青岛的云飞妹也生了。新疆的云峰,多年未见,今年夏天竟得一晤。小D的公司好像也搞得红火。总算都是好事吧。临沂的ZLQ君,老家的ZEJ君,似乎这一年都没有联系,不知道过得怎么样。北京的ZYT君,见过一次,近况似乎好于以往,足以为欣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还参加了几次日照聂族的活动,认识了一些新朋友,这很好。尤其是聂胞QB兄助我买房,HS兄助我楚涵上学,真真是情义深重,当永记之。

六、结束语

  已经过去的2012年,对我来说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这一年我30周岁,所谓的而立之年。2009年我写过一篇《我这三十年》,当时我只有二十七,写那个题目时还有些顾虑。不过现在看来,我是真真已经超过三十周岁了,事实已经证明,三十岁的我和二十七岁时的我相比,基本没有什么长进,不论是个人还是工作、家庭乃至一切。所以三年后的今天,对于那篇文章,基本没有什么新的补充——我这些年来一直感到自己有一种可悲,这难道不是证明么。
  而立之年过去了,奔向不惑。过去的一年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的梦少了。甚至可以说我几乎不做梦了。高中以来缠绕我多年的各种梦境消失了。我不知道这有何预示。对于已经到来且已经过去十二分之一的2013,除了搬进一个新家,以及更加沉重的经济担子,我不能预感到任何东西。
  祝我好运,我只能这么对自己说。

2013年1月29日深夜

某人如你

  我相信很多人知道这首歌是因为《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因为刘欢册封的“中国阿黛尔”——郑虹。但我知道这首歌,要远远早于今年夏天。也许有半年,或者一年了。这首歌在我车载U盘里存在了很久了,我也在不经意间听过很多次了。也许是英语听力太差,也或者是车的音响效果太次,总之歌词一直没有听清,只听懂几句零星的“Don't forget me”。但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她不一定是有形的,你连一句完整的歌词都听不懂,也可以喜欢这声音和旋律,也可以从这声音和旋律中获取某种信息,甚至获得某种共鸣。这声音和旋律传递出了某种感情并能被你准确领会,让你在看过歌词之后并不会感到惊讶,而是一种恍然大悟,进而更加增进了这种感情。
  直到看《中国好声音》郑虹唱这首歌的时候,就在刘欢听到前奏就自语道“ADELE”的时候,我也赶在字幕出来之前想到了——Someone Like You。果然是。我忽然倍感亲切,甚至有些激动了。因为之前在车里听到的时候,我曾对妻说,这歌很好听,并不禁跟着哼唱,但她并不以为然,甚至很不以为然。ADELE的嗓子确实是有些沧桑感的,不符合妻的审美。哈林也说过,“一个胖胖的老女人的自语”。我听这歌的时候一直在想象中把她当成一个孤寂且略带执拗的少女——且一定是极美的少女。当然至此我也没有见过ADELE的样子,没有认真去查过歌词。后来我试图去查,百度上搜到的一些,看起来质量很低,且有明显的错误。再以后我慢慢要忘记这件事了。
  就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我在YOUTUBE上闲逛,才发现《中国好声音》已经火到世界上了,郑虹的这首歌得到了很多评论,与在国内的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相比,老外们显然更宽容和大度一些,大都表示了感动和赞美——当然不一定所有用英文发表评论的都是老外,但不妨大抵这么认为。费力地阅读着搀杂着中文、繁体中文、英文、俄罗斯文和一些我不认识的文字的评论,让我对这首歌的感情重新升腾。也是在这一夜,也是在YOUTUBE,我看到了一段ADELE现场演唱Someone Like You的视频,而且颇清晰,而且看起来不久远,因为标注着“Live from the Bit Awards 2011“,于是当然看了几遍,发现下方带着英文字幕——我感到这字幕的可信度应该很高,因为它所表达的含义很连贯——之前我见到的一些所谓歌词读起来有些乱,因此我推测是有错误的。于是记录下歌词的想法就诞生了。当然记下来也许没什么用,但这想法有了,便付诸实施——纵然当时已经深夜,于是便一遍一遍地听,听一句暂停一次,一句一句地记,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竟然完成了。又反复核对了几遍,连标点符号都不例外,我想,这大概是目前为止我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Someone Like You了。

ADELE-Someone Like You
(Live from the Bit Awards 2011)

I heare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er
Married now
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I 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Old friend
why are you so shy
It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or hide from the lie.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
But I couldn't stay away,I couldn't fight it,
I had hoped you'd see my face,
And that you'd be remined that for me it isn't over,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too,
Don't forget me,I beg,
I remember you said,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You know how the time flies
Only yesterday was the time of our lives,
We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a summer haze
Bound by the surprise
of our glory days,

Nothing compares,
No worries or cares,
Regrets and mistakes,
they're memories made,
Who would have known how,
bittersweet this would taste?

Nerver mind ,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Don't forget me ,I beg,I remember you said,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
  就像很多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会失了味道一样,很多人翻译的歌词让人读起来拗口晦涩,仿佛读诗经。他们大都十分注重将英文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都转化成中文然后堆砌起来,以为准确的表述原意就是好的翻译。在我看来,对于像歌词、诗歌这样的东西,准确地传递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出于对网上的一些翻译——也包括《中国好声音》提供的所谓“歌词大意”不满的缘故,我用自己英语四级67分的水平,也试将其转为汉语——当然这不是直接原文翻译,而是加入了轻微地演绎——这是我的创作——不要把它当歌词,他也无法用原来的曲调演唱,仅仅算我的一首改编“诗”吧。

《某人如你》

我听说
你已心有所属
找了个女孩,结婚了
我听说
你的梦想实现了
我想她一定给了你
我所不能给的东西
——老朋友
不用这么害羞
遮遮掩掩
那可不像你啊

时间如何飞逝的?
只有昨天
那些属于我们的昨天
在那些充满迷雾的夏天
和踌躇满志的日子里
伴随着惊喜
我们出生
我们长大

自你走后
再无牵挂
那些遗憾也罢,错误也罢
都已深埋记忆
谁能知道
那是苦是甜

我最恨不请自来
但我无法躲开,也无法抗拒
我希望你看到了我的脸
那样你就应该意识到
对我来说
一切还没有结束啊

请别介意
我会找一个人,像你一样
我别无他求,只盼你好
——但也请你
别忘了我,就算我求你吧
我会记得你说的话
“为爱而生,为爱而伤”

2012年11月28日夜于百忙之缝隙

近期记事

  这是一篇迟到3个月的日志。
  今年的日志更新得奇慢。这是一篇本该在暑假结束前完成的日志。然而今天,已经是11月16日了。
  迟钝,可怕的迟钝。迟钝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仔细琢磨起来,根本上有四点,一是忙碌,二是麻木,三是恐惧,四是迷失。当一个人整天俗事缠身无暇旁顾,那么所谓思考就成了奢望。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心灰意冷,那么激动就成了奢望。当一个人如狗苟蝇营为五斗米苟活于世,抗争就成了奢望。当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信念就成了奢望。当以上四条同时发生,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就成了奢望。这,就是表面所表现的迟钝的根本原因。也是日志更新之慢的原因。
  我有很多话要说,对于这个国家,社会以及自己。然而以上的四条原因,压抑了这一切。压抑是压抑的,压抑也使得压抑难以继续压抑下去。像绕口令么?事情就是这么复杂。
  忙碌。从自身做人、做事原则出发而自我施加的责任,使得我在单位的工作中异常忙碌。这是我说的俗事。俗事不是指坏事,而是日复一日的本质平淡而过程艰难的事务。人活于世,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活着的资格,而必须为这个社会完成些什么,屈从于什么,才能换取活着的资格。这基本是合理的,无论如何,是要忍受且坚持的。况且时间长了会逐渐习惯,不会太痛苦。只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为了获取活着的资格必须付出大量时间,这就是忙碌。
  麻木。麻木与激动相对。激动说明了在乎,麻木说明了放弃。翻一翻自己三年以前的日志,那时还没有麻木。为何这么快,短短三年,麻木了。也许麻木是成熟的象征,抗争是幼稚的表现——当然这一评判的标准是接受现实——也就是好多励志故事中所说的“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妥协的态度,接受驯化的态度——当然也是所谓成长的态度。一条狗生下来就被摆在市场上销售——并被主人所购买并豢养——如果不能为主人犬吠几声,确实是失了良心的。无论狗的天性是豺狗、猎狗,无论他们原本的理想是草原还是森林。这一切不归罪与主人,只能归罪于生在了人类社会而不是野外——理解了这一点,只能选择麻木,否则只能接受平庸抑或惨淡。
  恐惧。今日之中国——这个词用得好大,谁不恐惧?谁不嘴上说幸福而内心在恐惧——如果有人不承认恐惧,我只能认为他在说谎——当然我可能是错的。这恐惧来自于强大的控制力量。使人民处于恐惧的力量必然是邪恶的,但邪恶从未在人类世界中消失,这就是现实。谨言慎行的恐惧,唯唯诺诺的恐惧,一失足而千古恨的恐惧——总而言之,对于权力的恐惧。这恐惧使得人们必须学会明哲保身,必须学会伪装,学会屈从。否则除了成就壮烈——而且顶多是几百年之后的壮烈抑或没有任何意义的壮烈——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迷失。天呐,太可怕的词汇。忙碌也罢,麻木也罢,恐惧也罢,只要在明确的目标中,坚定的信念中,诗人食指所说的《相信未来》中,都不可怕,都可以接受,都是暂时的。然而最可怕之处就在于迷失。无论是一种而立之年大彻大悟的领悟——还是一种尚未想通局限,总之现在的我,从未如此迷失。我高度怀疑着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这要把给学生上课排除在外——只有在给学生上课时,我感觉到自己在做一种分享知识、启迪人生的正面、积极且有意义的工作。而除此之外,我花费百分之九十精力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一种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创造上的虚无——这太可怕了。我如果去种地,去做工,我感到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物质。如果我去写文章,去思考,我感觉我在从事着精神的补充。而我现在之所做,这两者都谈不上。我没有在创造任何东西,而是在重复一些东西,传声筒,玻璃人,机械手,这些工作除了浪费了青春之外,感受不到任何实质的意义。也许这个社会必须有一些自身的存在意义不大、而为了另外一些人存在的意义更大的人——这个表述多么拗口。也许当前的无意义是将来有意义的前提——但我参不透这玄机,我只是无法容忍哪怕一点无意义,即使这无意义是将来有意义的前提。人生苦短,容不得无意义的日子无限延长。意义可以足够小,但不能是零。
  对于暑期的游历,对于开学以来纷繁的工作,对于十八大,对于中国未来的期待,我未尝不是有话要说。但有了以上的四条,不用说任何具体的事例,这态度,已经是表明了的。
  让一切好起来——我这么期望着,但未看到任何迹象。
  近期记事——其实什么事也没说,但似乎又“说尽心中无限事”。

2012年11月16日夜

梦的解析

与之前的梦到开车不同
最近我经常梦到
刹车失灵
我告诉妻这一切的时候
她很害怕
并打断我
但我知道,这有所预示
好在
好在我每次刹车失灵时
速度都很慢
撞到墙上 树上 抑或石头上
只是小刮小蹭
但我仍害怕
我经不起
一点刮蹭

2012年10月19日 酒后

一则150年前的“通知”

  昨天从沂南返日照,途经浮来山。妻提议:去看看吧,好多年没去了。是的,我去过浮来山两次,第一次是高中的时候,与好友Z君骑自行车前往,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天不亮便起行,赶在早上六点前进山,可以免门票,说来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上一次去,则是2003年的国庆节,我在一家公司打工,公司组织旅游,去的便是这浮来山。当时似乎还有几张照片的,应该都躺在老相册里。这些年,浮来山似乎越搞越大,门票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到了50元了。去年办的一个旅游一卡通,此时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于是决定去看一下。
  九年不来,变化很大。一路游来,可能名山大川去过许多的缘故,看这些小山,实在没什么感觉。一直到了定林寺,见了大银杏树,还是没有什么兴奋。后来绕到树东,见有石碑若干。上次来时是否见过这些石碑,已经没有印象,于是便去看了一下。其中几通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题字,大多是赞颂之意,有一通“荫被华夏”,口气还是颇大的。还有两通是重修定林寺碑记,时代不同。最近一通为同治十三年所立,记载的是当地官员勘察遗址、募集善款、组织人力重建定林寺的过程,主要内容是些地脉风水之类的描述,也有木匠、泥瓦匠、塑将等工匠的姓名。再往西,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字迹不清,没有细察。另外一通字迹还比较清楚,仔细看来,是一份清代官府的“通知”。大意为保护定林寺及浮来山,可以说是一种“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法规,读来颇有意思,也反映了150年前官府的“环保”或者“文物保护”意识。反复读几遍,感觉有趣,于是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内容如下(个别地方字迹不清,以■表示)。


  特用府莒州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陈
  为出示严■■庙规事照得浮来山定林寺前因倾圯年久仅存遗址上年蒙前任府宪文前臬宪长捐资修葺庙貌重新现已工竣■(所)有近庙山场恐有■知之徒仍行樵牧开垦致■作践自应明定庙规加意防护合亟出示晓谕为此示仰附近居民人等及本庙僧人知悉自示之后庙内房屋不准住持僧人任意赁借本庙原有山场暨山左右地庙业均查丈清楚将四至坐落刊刻碑阴并註册存案以备僧人永远膳养之资除旧有垦种山地仍各归管业外其余山■空地不准再行开垦并不得私自开采山石贻碍风脉以及在近庙山场樵采柴薪牧放牲畜种作■有关庙宇情事一概严行禁止以上各项倘有明知故犯者许该僧人及该管保地指名禀州定当提案讯明从严究治决不宽贷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右谕通知
  光绪元年四月初八日立
  告示 押
  实贴定林寺


  这么长的一段碑文,只有7个字缺损,虽然有些遗憾,但基本不妨碍阅读。之所以对这个通知感兴趣,是因为最近一年多来所做的工作,不是写通知就是接通知,突然看到这么一件特别的“通知”,倍感一种亲切。虽说是“通知”,但与今日通知的意思,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里的通知更像一种法令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令”吧。一时兴起,竟有将其译为今日通知风格之意。不妨试试。


  《关于加强定林寺庙宇管理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浮来山定林寺因年久失修,已坍塌多年。去年在前任州长领导下,组织捐款进行了重新修建,现已竣工。为保护定林寺周边山场环境,防止不法分子砍柴放牧,毁林造田,影响定林寺发展,现就定林寺及周边山场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附近居民和本庙僧人严格遵照执行。
  一、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禁止僧人将庙内房屋私自出租、外借他人。
  二、寺庙附近的山场和田地等资产,丈量清楚后将范围、坐落位置等刻在碑的背面,并登记造册,报州政府备案。以上资产作为僧人的膳养来源。
  三、除已经开垦的山地仍各归原主外,不准再私自开荒种田;不准私自开采山石,以防破坏风水;禁止在寺庙附近砍柴、放牧牲畜和种植作物。
  四、禁止从事其他影响寺庙正常运行的活动。
  如发现有违反以上规定者,允许寺庙僧人和当地管保实名向州政府举报,州政府一定查清事实,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莒州人民政府
  一八七五年四月八日


  “环境保护”、“文物保护”、“退耕还林”这样的词语,似乎是最近十几二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读了这则“通知”,或者说通告,发现我们的地方环境保护立法要早很多啊。时过境迁,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当年的政令,如今能看到的石碑上的斑驳文字,往来如织的游人中,早已少有人在意。不过我想如果150年前没有莒州父母官的重修义举,没有当初的这些保护政策,可能我们看不到今天这么完整的定林寺、这么郁郁葱葱的浮来山。也许应该感谢留给我们遗产的先人们。反观今日,我们有能力将浮来山围在一堵墙里,能将山移走,将海填平,将人类送上月球,却不能让人们免费享受祖先的馈赠。全国各地,人们都在不惜花巨资修建庙宇,挽救古树,美化景点,为的却是关门收钱,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俨然一副山大王架势。岂不知,这山乃是自然造化,这树乃是千年孕育,这寺乃是祖宗遗留。你们建的,大概只有这收费站吧。
2012.10.5夜

————————–
又记:据史料,“特用府莒州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陈”为时任莒州地方官陈兆庆。“加五级纪录十次”是官称的一部分,为其所获功绩。如清代获一等功,加一级,纪录二次。如此累加。“前任府宪文前臬宪长”为前任莒州代理正堂长庚,后升臬台,任山东按察使。故敬称“前臬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