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小事

  最近国际国内大事不少。智利地震了,希腊罢工了,奥巴马见达赖了,两会召开了。整个世界热闹的很,话题也不少。对我来说,原本这里面的很多话题都可以让我忍不住说两句。然而最近我越来越发现,我对于这些常演不衰的乱象开始渐渐“审美疲劳”。也或者说是一种麻木了。我从未因为自己人微言轻而主动放弃说话的权利,不管有没有人愿意听。我也从未因强权的压力而背弃良心,而忽略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的责任。我越来越不想说话,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这个世界这个国家从来就不缺乏有智慧的人。很多的问题大家都能看到、想到,洞察这个世界的不公、丑恶、阴谋和苦难并不太难,关键是是否能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者即使想到了一些办法,但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力量使其有所改变。
  人类社会一切进步,莫不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自下而上的革命为途径,不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是既得利益集团和不满现实集团之间的斗争。这个世界就充满了这样的斗争,一刻都未曾停止。社会上这些五花八门的种种乱象,无不可以归纳其中。当想到了这一点,这些纷纷扰扰的争斗以及由此嬗变而出的种种现象,就可以当做一出出活生生的情景剧来看。社会就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
  房价、医疗、教育、民主、人权、言论自由、贫富差距、道德缺失、司法公正、贪污腐败、昏官犬儒、无良学者、政治作秀。官僚主义盛行,浮夸之风肆虐。全民娱乐,崇低光荣。利字当头,人心浮躁。掩耳盗铃忙传喜报,自欺欺人高唱赞歌……整个社会被这些词语充斥包围,今天这个压下去,明天那个翻起来。长此以往,不审美疲劳,倒不正常了。所以以后我大概很少再去说这方面的事,我确实感到没意思了。一点意思都没有。
  本以为自己已懒得去说这些,却还是说了这么多。
  其实今天我写下“两件小事”这一标题的本意,是要讲述我最近经历的两件小事。那两个小故事让人非常感动和温暖,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我在文章的开头铺垫几句世界的纷扰和无聊,本是为了由此引出后面两这个故事的真诚和纯洁。可惜的是我竟然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这大大破坏了我的情绪,也破坏了我原本打算赋予这篇文章的简单、恬淡。所以我不打算再在这里提起那两个故事,否则会玷污了它们。我自己都对此表示失望。本来我已经准备好了讲述,却不料被自己的一时激动葬送了。
  罢了,也许留在心里更好。

2010年3月12日夜

此气动山河

  竟然有一首歌叫《觉》。歌手的名字叫齐豫,就是那个被称为“天籁之音”的女人,齐秦的姐姐,一个今年已经52岁似乎已经过气的台湾女歌手。无意间遇上这首歌,于是想起林觉民,以及他的《与妻书》。齐豫以林觉民妻子的口吻,给阴阳两隔的丈夫写的回信,这首歌哀婉而强烈,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闻之动容。高中里所有的课文有三篇让我真正落泪,分别是《孔雀东南飞》、《祭妹文》和《与妻书》。这篇《与妻书》,我在高中毕业之后的许多年里都还能熟背。今天想起时,绞尽脑汁,才只想起了第一段和零星一些句子,是啊,毕业10年了,该忘的早忘了,不该忘的,也忘的差不多了。
  这是一封通篇都充满了吾、汝、爱、死四个字的信。唯美又壮烈,浪漫又残忍。这是一封早期真正的革命志士的慷慨绝笔,却又是一封给至爱之妻的缱绻情书。他似乎仅写给妻子一人,又仿佛写给整个世界乃至未来。每当我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就忍不住鼻子发酸,眼角发热而流下泪来。革命志士的豪言壮语我见过许多,读过许多,慷慨壮烈、大义凛然之余,总感到一些隐隐的空洞,缺少一些人性的东西。而《与妻书》则是铁骨与柔情并存,冷血与温情相映,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一个在小家与大家,私情与大义中取舍者的真情表白。我清楚地看到了一位“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热血青年。多少年来教科书上对革命志士们的瑰丽描述早已刻板化,烈士们的形象也逐渐干瘪、干瘪,直到变成一个符号。是啊,100年了,该忘记早忘记了,不该忘记的,也忘得差不多了。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听着齐豫这首歌,我拿起桌上的笔,几乎是在一种感动与激动交织的情绪中,一口气写了三张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林觉民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以及那种慷慨就义、蹈死不顾的决绝和对妻儿的无限眷恋,流动在字里行间。读着这封信,我相信了一百年前确实有一帮青年人,他们为了理想可以从容地抛弃生命,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献出生命。他们以一种崇高的博爱精神,用自己的一切换取天下人的幸福。这些话在今天看起来多么空洞啊。但一百年前,他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精神上是圣人。他们敢于与肮脏的时代浴血抗争,他们在行动上是英雄。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文天祥曾经描述的那种正气,真的有,真的有这种活生生的人,并非是在传说中。
  我想我有必要纪录下此时的感受,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感受。






(我从未有写绝笔的经验,也从未真正练习过书法。我凌乱地写下这些,我想这些黑白线条中,这些充满了死字的文字中,溶解了他们的样子,从未离去。)

2010年2月27日午

冬日喜雨

  

  度过了干旱的秋天,终于在这个初冬迎来了一场雨。
  雨虽然不大,但淅淅沥沥持续了一整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般不喜欢下雨。下雨会打乱生活的节奏。尤其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骑电动车、摩托车或者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下雨就是灾难。况且又是在这个寒风呼啸的初冬。昨天下午下班的时候,天已黑了,骑车往家赶,狂风卷着冰凉的雨点打在脸上,生疼生疼地。到家时,浑身几乎湿透,狼狈不堪。
  这场雨确实是为这初冬增添了许多肃杀之气,让人难有暖意。这样的冬雨之夜,对于那些习惯于悲天悯人,见风落泪望月生情的才子佳人们来说,又大可悲戚地念起“秋风秋雨愁煞人”,抑或“落叶满阶红不扫”了。然而,日照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楼下的草坪里,物业上的老头天天背着管子浇水。大地已经干旱了很久。这样一场雨,对于滋润干涸的土地,还是很有意义的。因此,虽然它将我淋得很狼狈,我却并不悲戚之感,反而深感欣喜,这是一场喜雨。
  最近闲暇时,常搜集一些书法的图片,闲来时模仿两笔。这幅《喜雨亭记》是前段时间找的,虽然看过几次,但都是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竟没有细读其内容。今天为了临摹学习,将此帖抄写了一遍,才得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才发现这篇文章写的正是“喜雨”。这也算是一个巧合。农业社会时期,粮食主要靠天收,有风调雨顺,才有五谷丰登,百姓才有饭吃,才有国泰民安。那时下至农夫,上至天子,无不十分重视农时。干旱的时候下一场及时雨,如苏轼文中所说的,胜过了下珠宝玉石。珠宝玉石不能当饭吃,农业生产才是根本之根本。因此,下雨,只要对农时有利的雨,都是好雨,是喜雨。至于给像我这样的行路之人增加的不便,则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了。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一雨而名一亭,一亭而成一文,一文而传千年,妙哉。苏轼对于雨,似乎总独有感情。他对雨的描写也总不落俗套。他那首“莫听穿林打叶声”极尽淡然豁达潇洒之美,而这首《喜雨亭记》,更显对黎民苍生的关怀。
  一场雨而已,就说这些吧。

11月13日午

民国二十六年版《韵对千家诗》

  前几天整理旧物,从箱底翻出一本民国二十六年上海鸿文书局出版的《韵对千家诗》。据说这原是我爷爷念私塾时候的一本书,他去世后,不知道怎么流落到我手里。可惜的是由于保管不善,现在书已破旧不堪,纸张泛黄发脆,一触即折,有几页甚至已撕裂缺损。虽然这本书年代并不久远,算不得什么珍本古籍,但一想到这是爷爷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便觉得应该足够重视一些。即使不能好好地利用它,也应该好好保存才是。
  求学的日子里也曾花了些时间来读这本书,记得曾经能够熟背《笠翁对韵》和《二十四诗品》中的数段,然而过去这么多年,可怕的忘记已经吞噬了记忆中大半,现在也就仅能想起上卷中所谓“一东”,即“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那一段。现在再翻起这陈旧泛黄但仍不失墨香的书页,倒也颇有感慨。我想我有必要把这本书作为一份小小财产好好保留下来。但我发现每一次翻动对它都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因为它已相当脆弱。于是我想用数码相机拍一份图片版,于是今晚就开始了这项工作。我这台家用相机拍这种东西并不太擅长,但能拍下个大体的面貌,就足矣。
 
 
 
 
 
 
 
 
 
 

09年10月1日夜于家中

钓喻

  长江之南,荆楚之东,黄石之地,有阳新焉。夫张翁者,阳新排市铁铺村人也,累世耕居。翁年近古稀,须发皆白,然身强体健,常人不及也。亦兼妻贤子孝,檩满仓实。故而少问家事,不务农桑。乐游山水,痴于垂钓。朝临深渊,夕访钓客,春去秋来,乐此不疲。
  去村三五里,有水塘,曰硖石塘。塘四面环山,方十余里,深数丈,历三十年而不枯。翁尝听人言,有好事者欲知水深,尝试入塘底,方潜丈余,觉塘水冰冷刺骨,惊悸未敢复潜,乃无功而返,遂使无人能知水之深浅也。翁喜曰:此塘必藏大鱼焉。乃时常往钓。每往,必得三五小鱼而归,未尝见大鱼也。
  某日,翁钓于塘畔。值酷暑正午,溽热难耐。久等无鱼,心浮气躁,不觉气吁吁而汗漓漓。翁暗思忖:不若还家,堂前树下,蒸鱼煮酒,寤乎寐乎,悠哉乐哉。方欲起身,忽见有鱼咬钩,翁急起杆,杆重不能起,复起之,愈重也。翁殚力起之,忽见水花四起,倏忽间有鱼脊露出,宽竟尺余。翁狂喜曰:终得大鱼矣。然翁年迈,急切间竟不能敌之。大鱼忽而见首,忽而露尾,左翻右腾,亦不得脱。几番角力,翁力渐竭而鱼力不减,翁急,纵身入水,一手执杆,一手掣线,以身博之。鱼之于水,如人之于陆,人博鱼于水,如鱼博人于陆。安可敌之。未几,翁已力竭,然未肯松手。有顷,大鱼忽发力,掣翁至塘中央。翁感事急,乃高声呼救,仍未肯松手也。路人闻之,急趋往助,然路人未至,翁已没顶。四处寻时,不见踪影,已然随大鱼沉塘底矣。
  家人乡邻闻之,悲戚不胜。驱舟往寻,半日方获其尸。其尸出水时,翁手仍掣线,未肯松也。
  呜呼,悲哉。人皆言张翁嗜钓,终死于钓,痛哉亦壮哉。与大鱼博至力竭,惜哉。吾闻此言,不知其惜张翁既没,抑或大鱼未成擒而得其一观?余尝闻“钓胜于鱼”,言钓者不为鱼。今张翁见大鱼而忘命,痛诚可痛,惜诚可惜,然悲愈可悲。夫何谓钓者?钓者,静者也,高渺者也。水之所指,浮生也。鱼之所指,知遇也。前者不可料,后者不可求。钓者所求,宁静而致远也。五湖明月在,随处下金钩。岂不闻昔之姜太公,垂钓渭水之畔,实为求知遇耳。
  夫山野村夫之钓,固不应以雅士所求推之。吕尚之所为,亘古一人而已。张翁之缪,非求鱼也,唯求鱼也。求鱼而忘命,岂不缪哉。缪在其不知钓者非斗智斗力于鱼,而斗智斗力于己也。鱼者为利,求鱼如求利。钓者求其鱼,如耕者求其粮,商者求其财,仕者求其擢,学者求其知。大鱼如大利,见大利而求之,是为贪也。求之而忘命,是为缪也。知其不可求而忘命求之,是为愚也。
  余观今之钓者,如张翁者众。今之往来世人,上下求索者,亦如张翁者众。张翁求鱼,手不释线,终入深渊而舍其命。世人求利,求之不放,利令智昏,陷不复之地而败其身。君不见求其不可求之名,逐其不可逐之利而反受其害者,多矣。张翁博鱼,足世人诫。

2009年8月17日深夜于家中

(后记:今天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湖北黄石一位老汉在钓鱼时被一条大鱼拖进水里不幸溺亡,看后感慨万千,想到了很多,于是写了这篇。虽然故事取材于此,但是经过了刻意的加工,也掺入了一些想象的成分,因此不能简单的对号入座了。这不是时评,算是一篇故事,也许可以称之为小说?然而小说最后是不方便加评论的,实在不好说这是一篇什么东西了,可能最靠谱的是散文,罢了,既然不好追究,就没必要一定要追究一个答案了。)

  最近比较忙,不过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天天呼朋唤友,喝酒吃肉,日子过得倒也痛快。转眼间又一周过去了。喝酒吃肉的日子很难想起写博客,于是一周没有写。
  也就是在最近的短短的两周里,在不断的和一帮狐朋狗友们喝酒吃肉间,我意外地收获了一种豁达。之前我也在努力保持豁达,但也许是生活空间过于狭窄的缘故,一年一年的生命消耗中我非但没有收获豁达反而让自己越来越狭隘。到最后只能做到外表豁达而满肚牢骚。这实在是可悲的很。最近我似乎慢慢又要重拾豁达之气。对于之前的许多让自己郁闷的人和事,就在这短短的半个月里我竟然要看透他们,我竟然不需要佯装就能豁达地面对他们,这很好。这个收获让人兴奋。
  快要放假了,其实学生和有些老师已经开始享受假期了。我却不敢有这样的奢望。自从毕业以来还没有过过一个安稳的假期,不论暑假还是寒假。我没有感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多么特别或者重要,但是奇怪的是最近5年都没有获得一个完整的假期。我曾对刚刚过去的08年的暑假寄予厚望,最后却因为读在职上课而耗掉了大半。总之不论公事私事,每到了假期我往往比平常还要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然越来越对假期失去热情,我基本上对假期没有什么期待,甚至有些抵触。假期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失去规律,反而不如平时的朝八晚五来得简单。遗憾的是这样的付出似乎意义寥寥,我并未因为额外的工作而获得一些额外的收获之类。也许会有一些意义,需要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得以体现,我需要等。
  说到等,我忽然非常感慨。我一向以自己的年龄为资本,认为我经得起等待。我对自己30岁之前没有什么期待。但是我又不是一个脾气极为克制的人,过于沉寂的等待有时会让我逐渐暴躁起来。我还要继续学会忍耐,让自己本不安分的心性长出更多更厚的老茧,用以抵挡足够强烈的打击。并学会在等待中怡然自乐。
  我忽然想到我早就应该习惯于等,因为生活中似乎等待无处不在,每天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等。早上起来坐公交,要等。车每到一站都要停,要等。路上遇到红灯,要等。下了车过马路,要等。到了学校按电梯,要等。上了电梯中途有人下,还要等。到了办公室开电脑,要等。开会人不齐,要等。中午食堂打饭,要等。银行取钱,要等。给人打电话响三声才接,要等。找人办事人不在,要等。晚上馆子去吃饭,点了菜要等。超市买东西,交钱要等。一下就想起这么多等,但应该还有更多。每天都在重复各种各样的等待。这一切等待的区别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既然能够从容地忍耐这么多等,又如何在乎再多一两次。
  也许有的等待从一开始就是徒劳的,注定没有结果的,或注定是失望的。就像有的车总等不来,有的会议人总凑不齐,有的电话总没有人接。
  坚持。在等待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坚持。

09年1月10日

聆听周杰伦

  前天下午,朋友开车接我去吃饭,路上我无意之间哼哼了几句周杰伦的《说好的幸福呢》,朋友惊讶的问我:你也听周杰伦?
  已经不止一个人这样问过我,而且都是以一种惊奇的口气。最初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婆,直到我把《青花瓷》放给她听,并很认真的把歌词给她朗读几遍之后,她说了一句:很飘逸。从此我再听周杰伦她便不再惊奇了。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惊奇,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伪装的过于高深了。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和一个很漂亮的女同事在学校门口等车,我点了一支烟,她说你也抽烟吗?你不抽烟就够深沉了。我对这个评价有些失望。我不希望给别人留下深沉的印象,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很天真,天真的像个儿童。这一点我老婆可以作证。
  深沉与轻浮相对,一个给人感觉深沉的人必然反对轻浮,而流行元素往往掺杂了太多的轻浮。流行元素有时候也代表一种先进,然而大多数时候仅仅代表庸俗。流行的东西大多数时候都是迎合了低级趣味。而对人们来说低级趣味往往比高级趣味更有趣味,因此流行有他的市场。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流行元素,从未绝迹。而我给别人造成深沉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很少关注或参与流行。
  当一个人排斥流行,那必然变得很土。我自己都承认我在生活上是一个很土的人。虽然我从事着互联网这样一个代表着新东西的行业,我仍然在很多方面像一个古董。我不认为“土”是一个贬义词,这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可怕的固执。我有时候活在古代,有时候活在虚无的精神中。我永远不愿走进主流社会中,而只能游离于它的边缘。因为我怕极了被包裹,我需要随时逃离。
  对与我这样的一个人,似乎不应该知道周杰伦,也不应该哼什么流行歌曲。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这样的。但只要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不可能把自己与世隔绝。即使我不主动去认识周杰伦,他也早晚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很早就见到这个名字,并知道他很流行。但我第一次在电视里见到这个人并听他的歌,是在2006年的春节后的某一天的下午。当时我在一个即将结婚的朋友家里喝酒。他的妹妹将一张周杰伦的光盘放进VCD里,于是整个下午甚至一直到晚上屋子里都是这个人的歌声。在他的歌声里我们喝了一罐又一罐啤酒,最后都醉了。这天下午我头一次听了《七里香》。我感觉这个音乐很特别。我认识了这个人就是周杰伦。
  在很多人看来,我不应该听周杰伦的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年龄。在以我老婆为代表的很多人眼里,周杰伦应该是所谓“90后”或者至少也应该是“85后”喜欢的明星。我作为一个82年出生而且土里土气像个老头子的人,不应该喜欢他的音乐。关于这一点对于许多其他流行歌手来说我是基本认同的,比如那种“遇见蟑螂不怕不怕啦,神经比较大”的歌手,但对于周杰伦,我想不适用。我专门查了这个人的资料,出生于1979年,和我基本上是同龄人。身高和体重也与我相差无几。对于这样一个比我年龄稍大几乎同龄的人来说,我想我们之间不会有太大的隔阂以至于无法理解和沟通。虽然我们的身份、成长环境天壤之别,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我们对音乐和某些人类共有的精神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我听周杰伦的音乐,并在某些歌中获得某些程度的认同感,并由此对他本人进行某些程度的认同,不应该成为一件奇怪的事。
  我对音乐完全是外行。对于歌曲和歌手的评价纯粹是从个人好恶的角度出发。但我想歌手与他的歌曲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必然性,歌手的风格决定了歌的风格。歌的品味也反映了歌手的品味。这之间一定是有关系的。虽然娱乐圈不是艺术学院里的练音房,也不是诗人的创作室,身处娱乐圈的歌手难免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对自己有所改变、妥协以及伪装。虽然存在种种复杂性,但是一个成名的歌手无论其成名的过程如何都必然是在某些方面有出众的才华。我猜想周杰伦一定像他的音乐一样富有才华。他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
  我不追星,我终生都没有崇拜过什么人。对于周杰伦,我同样是通过我听过的为数不多的音乐产生了模糊的第一印象。好在这是一个好印象。如果问我我对他的哪些歌有印象,我细数起来竟然不超过5首。这样的表现肯定不能算他的一个“粉丝”。但是对于我所知道的这几首,我却每一首都印象深刻。
  最先是2003年听到的一首《蜗牛》。这是一首让我长久无法释怀的歌曲,虽然数年之后我才知道这首歌是周杰伦唱的。这是一首感情四溢的歌曲,而且还是一首难得的励志歌曲。励志歌曲终于可以不以一种假大空的形式出现,而如此平易近人。虽然他最新的新专辑中有一首《稻香》据说也是励志题材,但也许是风格不同的原因,在我看来比《蜗牛》差之远矣。几乎就是这首歌让我不自觉的把周杰伦和其他流行歌手区别开来。我知道唱过这样一首歌的歌手,一定还有其他歌值得一听。
  后来又听过他的《七里香》、《菊花台》等。《七里香》为他赢得了不少奖项,但在我看来这远远不是他的代表作。顶多只是阶段性的代表作。再后来就是《青花瓷》、《说好的幸福呢》,如果说前面几首都是在盛名之下“慕名”而听,后面的两首则是我自己的发现。我发现他的所有作品中只有极为有限的几首能为我所接受,但这几首就足矣。就这几首就足以让我相信,周杰伦,这个流行歌手,这个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应该有这样的成绩,应该有自己的传奇。
  我不知道这样啰里啰嗦的一段文字能否解释我之所以听周杰伦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以后还是后会继续有人对此抱以惊奇。但我的解释就止于这里了。如果这还不够,我想我可以用周杰伦《青花瓷》里的歌词来做一下补充:“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分明是一首诗,或者是一幅画,或者是一个故事,或者是瞬间萌发而被准确捕捉和纪录的一段思绪。这般细腻,犹如情人的发丝拂过脸庞,伴随着淡淡的幽香。这样的幽思仅凭文字怎可以传递,于是就需要他的歌声。他似乎就为此而生。
  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似乎对我解释自己为什么听周杰伦有帮助作用:65岁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先生,在2008年北京大学新年联欢晚会上以老迈、沙哑的嗓音和拗口的普通话演唱了《隐形的翅膀》。我在网上看过这个视频,许智宏先生的声音与甜美的张韶涵自然无法作比,但是我相信每个听众所经历的都是在一种震撼和感动。我也相信许智宏先生此举绝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或者敷衍了事的作秀,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有更好的方式。他的演唱非常认真,这绝不是一个幽默。许智宏表示他很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可见流行歌曲、流行文化中也一定包含着优秀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流行元素,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无法全盘否定。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样的人应该听周杰伦而什么样的人不应该听的问题。当你把周杰伦看做一个歌手,把他的歌看做一种音乐,那么就只存在你是否喜欢这种音乐的问题。这里面没不应该有门第之分。我们不会因为一首歌是谁唱的而喜欢这首歌。我们喜欢的是这首歌而不是它的出身。而所谓出身只是我们在称呼这些歌曲的时候附加的表示符号而已。有时我们会难免爱屋及乌地把喜欢一首歌转化为喜欢唱这首歌的人,这虽然是一种冒失但却无伤大雅。所以对于我听周杰伦,也不应该再有惊奇。也许有一天因为我变了或者他变了,我不再听他。也或者我会更喜欢听他。喜欢一首歌有时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是找不到理由的。或者找到理由也无法准确表达的。周杰伦只是一个符号,他代表他的音乐。我听的是只是音乐。

2008年12月1日晚

穷人的自白

  这两天心情有点闷。倒也不是说非常不好,只是感觉不太痛快。郭德纲有句话形容很过日子的人:“出门不捡东西就算丢”。我这两天总结出一句话:“做人占不到便宜就算吃亏”。事情的起因是学校突然说要盖房子了!而且价格还不高,140平米的房子,按1300一平米收费,预交10万。这本来是一个好消息,但对我来说却很苦涩。去年的时候学校放出风来说房子可能批不下来了,惧于飞速增长的房价,我毅然倾尽积蓄在枫舍居买了一套号称86实际面积74的房子。时至今日,在我刚刚付完第2个月的月供的时候,学校竟然又盖房子了!现在的我除了一屁股债和一套尚未盖起来的房子之外一无所有,似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机会我手里溜走了。这确实让人痛苦。
  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去年买房子是我这一生最失败的一个决定。我甚至开始担心将来无法向我的孩子解释他爸爸为何不能让他像别人一样住一个140平米的房子。虽然学校的出尔反尔也是导致这个窘境的原因之一,但毕竟决定是自己做出的。最近几天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也悟出了造成这个窘境的最根本原因:穷。我现在没有钱不是因为去年买了房子,而是因为我一直就没有钱。许多去年和我一样买了房子的人,今年仍然可以买。因为他们不穷。他们无需为去年的决定懊恼。
  作为一个参加工作4年零4个月的人来说,我不知道如何努力才能让自己有钱?虽然我时常偷懒,但我觉得我还算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勤奋的人在参加工作的前两年赚钱还债后两年攒钱付上了房子的首付,另外还自费读了在职研究生以及结了婚。我不知道这对于一个26周岁的青年来说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想总会有一部分人比我强,他们确实可以在毕业4年之后凭自己的力量买上房子甚至车子甚至成为百万富翁。也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如我,他们毕业4年一无所有甚至需要父母接济。我迄今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功但是也从未产生挫败感。今天在金钱面前我彻底挫败了。
  这一点必须承认。不论我自认为已经拥有了多少宝贵的东西,但是在金钱面前我还是一个失败者。最近几天LP经常无意间提起:我们为什么这么穷呢?我知道她这不是抱怨,她是不理解。我也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整天早出晚归的工作,除了偶尔下次馆子花几十块钱改善伙食之外基本没有什么消费,我们很努力的攒钱但仍然很穷。我遍观四周所有我认识的人中似乎每一个都比我有钱。不论是城市出来的还是农村出来的,他们都比我有钱。如果我不是我们当中最没有本事的一个,那我的父母一定就是我们的父母当中最没有本事的一个。不论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是亲戚朋友,哪怕有一个人有钱,也能让你的经济压力减轻不少。然后我恰好就是一个不但自己一无所有就连亲戚朋友也一无所有的人。
  我曾让我LP和我一起仔细想一想身边的人中究竟有没有人比我们还穷。后来LP终于想出来一个,她说她有一个同事,照了一款800多块钱几乎是最便宜的婚纱照,照片照好了却没钱去拿,影楼打了多次电话,直到工资发下来才去取回来。这个人确实比我们穷,能够找到这样一个与之相比之下自己还能有些自满的人真是不易。我除了在刚毕业还没有发工资的那年有一次LP牙疼没有钱就医而被迫借了同学50块钱去打针之外,还没有穷到这个地步。
  很多年前流行过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道理。我想很多在市井挣扎的青年看到这句话都会获得一定的同感。当然反过来说这句话也曾经刺激了许多不服输的青年立志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对于我身边的很多能够买得起房子买得起车的同龄人来说,他们确实不是完全靠自己挣钱来实现这一切,他们的父母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切。我想我不能去抱怨我的父母如此贫穷,但我可以抱怨我的命运如此贫穷。我的父母不但不能给我准备什么甚至还需要我来为他们准备什么。他们给了我一条生命,然后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服输不是我的风格。然而走到了矮檐下仍然不肯低头的人也并不算明智。如果把有限的人生看做一次百米赛跑,有些人从起点起跑,有些人从50米处起跑,甚至还有人没有跑鞋而赤着脚起跑,这样的竞赛对于常人来说非常可悲。也许也会有特例,也许刘翔赤脚也能比常人跑的快。但中国只有一个刘翔,谁能有信心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特例。在这样的比赛中不能奢望赢得名次,只要能够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安心于做一个陪衬,努力让自己不要跑倒数第一,然后沾沾自喜,陶醉于安贫乐道的幸福中,就很不容易了。
  我以前一直陶醉在这样的幸福中,直到要宣布颁奖的时候,看着一个个并不见得跑的比我快的人站在领奖台上,自己只能做一个观众,失落的心情在所难免。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通篇都是牢骚。甚至我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始终处于一种情绪激动的状态,淋漓尽致的发牢骚让人很有一种倾吐的快意。最近每当别人问起房子的事的时候我都能装作非常豁达的样子,他们也总惊讶于我在这样大的一个便宜上说放弃就能放弃。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很豁达的放弃。然而事实证明这太难了。我还是不免要倾诉一番。在“穷”字面前,所谓豁达只是自欺欺人罢了。真正的豁达只在两种人身上发生:一种是要什么有什么的人,随心所欲。一种是什么都不要的人,无欲则刚。如果既想要又得不到,便只好品尝痛苦。
  我没想到能写这么长,思绪也有些乱,写到这里不知所云了。我想这篇东西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能让我自己一吐心中闷气,继续佯装豁达。二是这篇东西是我对我将来孩子的一个交代。当他问起爸爸年轻的时候如何错过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时,我会让他来这里看。这是我的回答。
  2008年11月3日晨

“挨踢”还是“扑鱼”?——与XPB的聊天记录

聂老师:做网站越做越累,感觉这个行业乐趣不大阿。大家推荐个乐趣大的行业把
海天旭日:行业?
聂老师:天天趴这里在客户的耳提面命下翻来覆去鼓捣这些东西。单调无聊。
海天旭日:下海扑鱼去吧
聂老师:这个词用得太顶了:“扑鱼”
海天旭日:见了鱼就扑
聂老师:生动的表明了捕鱼的动作
海天旭日:前些跟老师去海边一个渔民家吃饭,天天出海,收入不低。
聂老师:比作网站好?
海天旭日:一天至少也得三四百快吧
聂老师:高级程序员收入水平了
海天旭日:不愿意出去就在家睡觉。鱼不像客户,也不会去打电话找你。
聂老师:“鱼不像客户,也不会去打电话找你”,我考,这句话相当有哲理。
海天旭日:打会鱼来,把好的挑一下,自己吃了,剩下的给客人。:做网站做好了,给客户,客户把毛病挑一下,剩下的一肚子气在电脑前改啊改
聂老师:海天无疑是个哲学家,这一点毫无疑问。
海天旭日:鱼吃不了,送给亲朋好友,博得人情。网站本来就做起来没头,点灯熬夜的,有些自称好友的找上来,说快帮我弄个网站,改天请你吃饭。帮者,忙不过来,不帮,人家说你人不友好,小心眼。
聂老师:海天句句鞭辟入里,深得我心啊。
Lownyom.com:聂还好点儿,专职不是做这个,像我和海天,就只这个吃饭。给他做了,全家老小跟着挨饿啊?
Lownyom.com:不给钱也行,请我们全家老小吃俩月饭也行。
海天旭日:遇到一个客户,发了好几次脾气,人家非得要改。改来改去,翻了葫芦,葫芦翻了。今天说主管看不惯,明天说老总看不爽,挣得钱估计不够单位用的电费。
聂老师:。。。不是专职??我上课才是兼职阿,网站是专职啊。
聂老师学校的网站也不好对付。改啊改,改啊改,改啊改我就习惯了。
Lownyom.com:你实发工资的,工资和网站数量不挂钩呗。你一个网站改一年,跟我们一个网站改一年,不是一个概念。
聂老师:改一年?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说几天弄出来就得几天弄出来,你还不能说半个不字。
聂老师:相比来说,“扑鱼”意思大概要大得多?
聂老师:我们要是编个程序扑鱼,再做个网站卖鱼,是不是比普通渔民要强?
海天旭日:靠着海不曾扑鱼,为啥靠海
Lownyom.com:我觉得,如果年景好的话,农民应该是最惬意的。
聂老师:这个聊天记录我得发到博客上。
聂老师:扑鱼和做网站,哪个更有意思?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7月25日下午
(转贴自QQ聊天记录,根据版面需要略有整理)
(PS:“挨踢”即所谓“IT”)

黑蚂蚁

  《黑蚂蚁》是我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到现在大概有一年多了。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中,这只是很平凡的一部。况且警匪剧或者说悬疑剧,近几年大有泛滥之势,难免也要审美疲劳了。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虎头蛇尾。虽然直到最后一集之前,真相仍然扑朔迷离。总体来说还算的上情节紧凑,悬念的营造也比较成功。但是最后一集谜底的揭开又设计的太过简单。就象一部武侠大片到了最高潮部分,两个最厉害的人物要开始决斗,却只发了一招就结束了战斗一般,让人很不过瘾。
  不过使我牢牢记住这部剧的,是它的片尾曲,名叫《勇士》。作为反映警察群体的片子,应当说选这样名字的歌曲作为片尾曲是不出乎意料的。我从小到大所听过的无数歌曲当中,歌颂人的也有不少。但是大都不是歌功颂德、直白和肉麻的让人难以忍受,就是陈词滥调、索然无味的庸庸之作。印象深刻的,少之又少。最早的有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也是出现在一部警察题材的电视剧中。前些年还流行一首《春天的故事》,旋律很优美,歌词也很讲究。然后这首《勇士》,其歌词应当说相当有内涵。同样是歌颂一类人或者一个人,同样是用歌曲这种形式,但是不同水准的艺术加工,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却差之千里。一首好的歌曲对所歌颂的对象是一种相得益彰,而不好的歌曲可能适得其反。一首好的歌曲,歌颂的是被歌颂者的精神而不是行为,歌颂的是信念而不是成就,歌颂的是所有拥有同样精神和信念的人而不仅仅是被歌颂者本人。甚至在这些优秀的歌曲中,有时连被歌颂的者的名字都不会出现。但是倾听者却能够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此处无名胜有名。好的歌词首先是一首好诗,它们从来不主张华丽的词藻和毫无意义的褒义词的堆积,但是却能引起听众广泛的共鸣。那些能够让我们牢牢记住的经典歌曲,莫不是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勇士》这首歌,比起《少年壮志不言愁》或者《春天的故事》,大概知道的人要少得多,会哼上两句的更少。这和它的作曲有关。一首好的歌曲,必须有好的歌词和曲。缺少一样,都是一件有遗憾的作品。但是,像《勇士》这样一首歌,这样的歌词,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讲,也许用这样的曲调就是最合适。只不过这种曲调不是通俗的。一首歌曲如果只有专业的歌唱家才能演唱,普通人很难模仿和传唱,那便很难在群众中扎下根来。这样的歌曲未必不是好的歌曲,但一定不是流行的歌曲。对于作曲我完全是外行,但是它的歌词,却是让人一见倾心。这是一组能够给人带来坚强力量的文字,这是正义的颂歌。

 ……
 邪恶像只黑色的蚂蚁
 在被蒙蔽的视线里爬行
 昏睡的人们贪恋泡沫一般的梦境
 于是你必须睁大警惕的眼睛
 你怀着使命
 它重于儿女之情

 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为无需说出的信念而坚持
 任麻木的人一次次忽略了你的样子
 这座城市却始终依赖着你的正直
 当黎明驱散黑暗时
 有人会纪录你的名字
 ……

  我爱这样的文字。每个人,每个心中有正义的人,每个为坚守自己心中正义的航船而不惜风吹浪打甚至不惜生命的人们,都应该爱上这样的文字。

2007年11月9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