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

  8月12日,奶奶去世三周年。按风俗,亲友们要聚到一起,搞一次大的纪念活动,也就是上坟。这个活动是无论如何要参加的。而且正好赶到了两门课上完之后的休息期,省了请假的麻烦。于是提前一天于8月11日赶回老家。
  17年前爷爷去世的时候,正是那一年冬天里最冷的一天,大雪纷飞,积雪没膝。而三年前奶奶的去世,却赶上05年夏天里最热的一天。那天早上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说奶奶病危,让我赶回去。我已经料到事情不妙。刚赶到汽车站尚未登车,电话又打过来,奶奶已经辞世。我强忍住没有让眼泪流出。回到家,直奔老宅,进到堂屋,棺椁已经摆在了屋中央。亲友族众跪拥四周。大概是担心天气过热,棺材盖没有完全盖上,留了一道缝隙,用一台电风扇吹风。我通过这个缝隙看了奶奶最后一面。眼泪再也无法抑制,我哭伏于地。
  再以后,就是按照风俗发丧。在村子后面的山上,爷爷的坟旁边,早已差人挖好了合葬的墓坑。棺椁被抬到一辆板车上,摇摇晃晃向着山上进发。我拉不动这板车,我在后面推着。家里的长辈说我可以不用去,但我一定要去的。哪怕只是扶着,哪怕只是跟在后面,我也要送她老人家这一程,这是我仅剩的唯一机会。那天的烈日似乎要晒干一切,板车吱吱呀呀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行。我在后面奋力的往前推,用尽全身的力气。汗如雨下。我不想去擦汗,我想用它掩盖流下的泪水。我希望这路长一些,再长一些,让我一直这样推下去。我长到二十三岁都没有想起曾经为奶奶做过什么,现在她去了,这是我唯一可以为她做的。
  时间过得一如既往地快。奶奶埋在那个土丘下面已经三年了。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和她最后一次的交谈,那是05年7月的一个清晨,我从老家返回日照,路过她的宅子,进去跟她告别。她坐在堂屋门口的方凳上,靠着门框,形容憔悴。看到我进来,她的第一句话就是:“鹏,咱娘俩见一面少一面了。”。我知道她的冠心病很严重,但没想到这么快。仅仅是一个多月以后,她就去了。而这句话,也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躺在那个闷热的大木头盒子中。八十三岁的她寿终正寝。
  奶奶的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磨难,虽然从外表看来她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我知道她的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感动着我,以至于每每想起时都有流泪的冲动。在我心中她一直是一个伟人。这一点毫不夸张。可能她们这一辈人很多都和她有相似的经历。这是不平凡的一辈人,是伟大的一辈人。她们所经历和承受的,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和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的缩影的叠加。她们的一生,是一部部传奇。
  奶奶养育了四子二女,还有5个孙子和5个孙女。在四个儿子中她最担心我父亲,因为他日子过得最穷。孙子孙女中,她最担心我,怕我没钱上学。从我考上高中她就开始担心我没有学费。后来又考上大学,情况更加糟糕。她自己是没有什么钱的,不过每次寒暑假回家,她都能给我五十块钱。我从曲阜给她买了一副带有孔子画像的挂历,她高高地挂在堂屋里,直到现在,空荡荡的屋子里那副挂历仍然在,布满了蜘蛛网。后来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我的学业终于得以完成,我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家境终于要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不过这时候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已经不足以让她再关心我在日照干什么样的工作。她对于我能够完成学业已经非常满意。她还有另外一个心愿,就是能够看到我结婚,但是她终于没有等到,这是我欠她的。
  三年了,奶奶的坟头已经长满了荒草。甚至还长出了一棵小树。她和她的全部故事都被埋在了这个土丘之中。春去秋来,她的故事会越来越少的被提起,她将从子孙后代的记忆中一代代淡化,直到没人知道她的名字。但起码在今天,她留给我的印象还是如此鲜活,她的音容笑貌还是如此清晰,我不能也无法假装忘记。我必须向她表达些什么,这些东西在过去的三年中早就应该表达的。
  她不识字。甚至连数字都不认识。我试图用这些文字表达思念或者牵挂,但她是看不懂的。上坟的时候我在她的坟前烧了一堆纸钱,然后磕了三个头。我想这样的形式她能读懂。

2008年8月30日补记

暑期记事

  日子过得很快。期盼了很久的暑假,在还没有真正过一过的时候,便要结束了。曾以为今年的暑假将是参加工作以来最轻松的一个假期,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今年的暑假是最忙的一个——整整一个八月只写了三篇日志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忙也不一定全是坏事。与往年的不同的是,今年的忙主要是一些私事。比如上工程硕士的课。这完全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总的说来对自己还是有益的,收获还是有一些的。
  其实这些天并非没有想过来写点什么,哪怕是发发牢骚。但几次都是“欲言又止”。总感觉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今天已经是8月30号,时间已经逼迫我必须来做一个交代了。否则新的学期一旦到来,这些暑期之中的旧事便很快湮没于记忆之中了。
1、上课
  上课是这个暑期的主题。从7月19号一直上到8月23号,几乎覆盖了整个暑假。这期间也有间或休息三五日的情况,但上课的主题贯穿始终,让人无法松懈。短暂的间隔也无法做成什么事情,大多在懒觉和一些私事中度过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上课是一件好事情。自从毕业以来几乎没有精力去认真地看点书学点东西,通过这个课程逼迫自己重新回到课堂做一回学生,还是有很大益处的。只不过这期间不断有私事打扰,既分散精力又把时间弄的很紧张,以至于感觉并不轻松。
2、搬迁
  学校新楼盖起来了,就在上完课后的第二天,机房的搬迁就开始了。24日晚搬了将近一个通宵,25日又收拾了一天,基本搬完。原本以为这次搬迁非常顺利,机器设备搬到新机房后顺利投入使用,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不过恼人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7日早上发现有台服务器上的加密狗丢失了。显然是搬迁过程中丢失的。于是赶紧找,恨不能挖地三尺,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事情压在心头,心情受到了很大的干扰。这次搬迁由搬迁的公司会同搬家公司完成,我负责监督接洽,这个加密狗不是大件,是个很小的部件,搬迁又是在深夜进行,人多手杂,顾此失彼。因此丢失这个加密狗并不能说责任全在我。但是事情既然发生了,是撇不清关系的。这个东西虽小,但作用很关键。而厂商又不同意给补办,所以这几天心情比较压抑,确切的说是有些压力。
3、接待
  夏天的日照是个不错的旅游避暑之地,于是整个暑假都忙于接待。亲戚朋友你来我往,家里热闹非凡。最多的时候达到了7口人。我大概还是比较要面子,凡有客人到来,请客吃饭自然是免不了的。若有远客到来,吃饭的地方还要精心挑选。于是一个假期下来,钱包瘪下去不少。不过总的说来,亲友相聚对于感情的意义比之于身外之物的钱财还是要珍贵的多。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心疼的了。

  似乎还有一些其它事,但似乎都不值一提。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存入记忆以供回味。生活快要单调到一台机器的程度,呜呼哀哉。

2008年8月30日午

你好,我叫钢蛋儿

  “你好,我叫钢蛋儿,来自蒙塔基。”
  这是他的自我介绍。见到谁都是这一句开场白。这是一个快乐的人,并试图与别人分享快乐。微笑是他的名片。他渴望并十分擅长与人交流,只不过他的方式——说起话来喋喋不休会让其他人厌烦。人们都讨厌他、骂他甚至挥拳相向,但他似乎并不介意,并试图与别人交朋友,他会为朋友做任何事情,也不介意朋友以任何方式对待他,只要这能让他的朋友开心:“我是钢蛋儿,蒙塔基的钢蛋儿,跟我在一起啥都不用愁。”。
  他渴望朋友,对朋友充满诚意。他做了一个清晰的梦,梦到和朋友开一间酒馆,名字叫“两个朋友酒馆”。这是疯人的梦想,这梦想并非流星划过脑海而是念念不忘。他喜欢马,喜欢马棚的味道,喜欢费希佐马。他想在乡下做个医生,为穷人免费看病,“我会到处找药材给他们,让他们生存下来”。他像一个孩童,逃亡的路上还不忘抢劫了两个搞笑玩具,一个是能“放屁”的气球,一个是能发出母牛叫声的玩具。他时常忽略危险的存在,他不惧怕或屈服于任何事情。他只是随心所欲的活着,或在痴人的梦想中。这些疯人的理想,有的简单,有的可笑,有的充满真诚有的令人感动,还有的充满诗意。
  钢蛋儿的品质并不好,他热衷于偷窃。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好人,他反对杀人,反复告诫他的朋友:“不要杀人,杀人不好。”这样的一句话从一个疯子口中说出来,更让人感到诚恳。他孑然一身,当狱中心理医生让他打电话找一个朋友谈谈得时候,他只想起了唯一个朋友:酒鬼马蒂诺。在认识了卢比——这个有着和希佐马一样眼睛的喜欢沉默的人之后,他就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虽然卢比一直不原意把他当朋友并一直试图甩开他,他还是瞪大了眼睛一脸真诚的问卢比:我们不是朋友吗?这样纯净的疯人之心如同用透明的玻璃制成,让人不忍碰碎。
  《你丫闭嘴》是一部所谓喜剧,名字也不能算雅,如果作为一部庸俗的商业喜剧片来看无何不可。但他又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喜剧。我知道喜剧也分很多种。很多时候喜剧的“喜”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夸张地表现形式。在当今人人都忙忙碌碌争名夺利争取所谓成功的大世界中,钢蛋儿只是一个特列,一个被放大的特例,以及一个集合了很多人特征的特例。他可以如此快乐的生活和梦想着,而这种生活,未必不是那些把钢蛋儿看作一个疯子和怪物的人们所梦想的。
  疯子是一群特殊的人。我们往往认为疯子是不可理喻的,我们无法和他们正常交流。而对于他们,情况也是一样,他们也试图以他们的方式与正常人交流,但我们很排斥他们。钢蛋儿只对一句话感兴趣,那就是“你很聪明”。他乐于听到别人说他聪明。这是这个疯子和正常人情感交流的唯一途径。他能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赞赏和肯定,他也渴望赞赏和肯定。他希望人们都不嫌弃他,搭理他并与她成为朋友。
  你好,钢蛋儿,来自蒙塔基的钢蛋儿~~

8月19日黄昏

奥运来到中国

  奥运来了。
  8月14号才说起这个话题,未免晚了些。虽然8月8号以来一些杂务分散了精力、扰乱了心神可以作为一个理由,但必然是不充分的。我自己也很惊讶于我竟然在这样一个大事件面前失语,要知道这件事情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值得大力讴歌和赞颂的事情。或许是最近讴歌和赞颂听得太多,以至于不知道该补充些什么了?但是作为有幸亲历这个时刻的中华儿女,在面对历史的时候还是要表现出耐心。虽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这件事情上只是一个观众,并没有亲自参与什么或者贡献什么,但是仅仅是在有生之年赶上这样一件事情,就是莫大的幸运,也足以为荣光。
  我不算体育迷。先前奥林匹克之于我,只是全世界运动员的竞技场。和其他任何国际范围内的竞赛相比除了规模之外没有其它区别。大概当时只看重我们中国人夺取了几枚金牌,而从未关心比赛之外的事情。今天奥运来到中国,我能够感觉到这绝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比赛而已。我不知道先前的28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否都曾有意无意的将奥运掺入更多元素,但在中国我想是的。即使没有刻意的去掺入什么,但在人们心理上,已经赋予了北京奥运更深沉和伟大的内涵。我想奥林匹克来到中国,对于中国将毫无疑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多方面的、无法一言以蔽之的,但在将来却是一定可以感受的。
  奥林匹克来了,我反而不想去关心金牌的数目,甚至很多时候我希望外国运动员能赢的更多,我希望这些客人们在中国留下的遗憾最少。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确实已经不需要靠金牌来证明。奥林匹克来到中国就已经是最好的证明。现在反而是到了宽容和展现大度的时候。赛场上的竞争固然残酷,但场下运动员们可以成为好朋友。获得金牌固然令人鼓舞,但是遭遇失败也应该获得尊重、同情和安慰。我们的镜头除了对准那些冠军,也应该怜悯一下失败者。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历了四年甚至更多年的长长跋涉,怀揣着梦想,有的还背负着很多希望来到这里,在全世界面前奉献自己的表演。金牌只有一枚,冠军只有一个。每有一块金牌诞生,就有许多人收获失望。但凡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这场盛大演出的组成部分。就像一台伟大的集体舞蹈,虽然总要有几个醒目的人出来领舞,其他人只能在镜头永远给不到特写的地方伴舞,但他们是决不能被忽略的。对于不同的人,奥林匹克可以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启示。我想奥林匹克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让全世界人民聚集到一起,不分国别、种族和宗教信仰,抛开各种差异和分歧甚至仇恨,展示人类自身身体极限的大舞台。这对于世界和平无疑是具有促进意义的。虽然这种竞争很容易被掺入国家荣誉、民族感情以及政治之类的元素,而使得体育竞争失去了其强身健体和重在参与的本质,但这注定是难以避免的,也并无损于奥林匹克之于人类的意义。
  本来还想再说一下对于开幕式的失望,但想想还是算了。这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时刻,批评的声音不合时宜,也并无必要。
  奥运来到中国。我还是上我的课,加我的班,做我的网站写我的程序。曾跟别人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其实这是错误的。热闹大概早已存在于心里。只是缺乏表现的形式。今天在这里写下这个话题,也算是对于这个盛会的一种参与。

2008年8月14日 雨后清晨

红煤

每七百块煤
就有一块是红的
就是那种血红
血一样的红色

这样的煤
挖掘的时候
分外容易
每年都出产大量
越小的煤矿
越贫瘠的地方
挖得越多

这样的煤
运输的时候
分外沉重
一块仿佛千斤
仿佛无以承载
红煤也有亲人
他们不舍得离开

这样的煤
燃烧的时候
分外激烈
那火苗分外高大
那热量熔化一切
那声音震人心魄
不是噼噼啪啪
仿佛呜咽
又仿佛呐喊

这样的煤
烧成灰烬的时候
分外纯净
仿佛人的骨灰
一样的灰白色
一样的重量
只是没有被安葬
而是倾入垃圾堆

书上说
煤是远古植物变化而成
红煤一定不是
红煤的产生过程
和这些黑煤一样
黑。

2008年8月1日 建军节 痛悉河南禹州再发矿难

“凤凰”飞来风雨骤

  去年来了个“韦帕”,今年又来了个“凤凰”。从昨天傍晚的时候,台风“凤凰”开始影响日照,大风不止。到了晚上就听见下雨。夏夜下雨是非常享受的事情,尤其对于我这种没有空调,整天与炎热搏斗的家庭来说。一夜睡得真香。
  今天一早起来,雨还是很大。我是无所谓的,这几天不上课,在家呆着不用出门。LP要上班,我说打个车去吧,她却心疼20块钱。说,打个车这一天就白干了。是。二十块钱不心疼,一想到二十块钱相当于大半天的工钱,便心疼起来了。不过最后在我的说服下,也是惧于狂风暴雨的威力,终于同意打车。不过不断地嘟哝着:晚上坐公交回来。谁知道走到楼下的时候,发现雨并没有在家里“听”到的那么大,虽然动静很大,但雨点并不多。于是又要骑电动车去。执拗不过,只好让她骑车去了。只是我一再嘱咐,风大,靠路边走,慢点。
  这会,雨突然又大起来了,比她刚出门时大了许多。从她出门到现在才20分钟,想必正在半路上。我不禁又担心起来。后悔没有坚持让她打车去。
  这两天工程硕士的课上了两门,中间休息5天。这十分难得。虽然课上起来并不紧张,甚至只是坐在那里例行公事一般,签个名就行,但是时间却被占用的满满的,又加上手头上有两件写程序的活,做的也呕心沥血,所以感觉分外忙乱。所以这5天的休息格外宝贵。根据往年的经验,放了假比平时不放假还忙,今年看来难免又是如此了。
  这两天经常去日照论坛逛逛,掺合的多了,便有人注意。有几个人说看了我的搏客,说我是个“很有心”的人,或者“很细”的人。大概这就是对我这个搏客的第一印象?但是我自己看来,却完全不沾边,甚至相反的。我是个粗人,大老粗。对于产生“细心”印象的朋友们来说,大概是由于看了我这博客里都是些日常琐事,没有什么忧国忧民的大事——虽然我也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而且我又不是文人,不靠这东西吃饭,不用写些应用文、应酬文。也不用写些讴歌、赞颂、吹捧乃至阿谀的所谓“主旋律”文章,我只是躲在一个角落,记录自己的或许微不足道但自己却津津乐道乐在其中的故事。而已。
  对于这个博客让我感到可悲的只有一点:俗务缠身,疏于维护。
  雨基本停了,天也明亮了许多,只是风还在吹。“凤凰”大概就这么离开了?搞气象的人也很有才,台风这样的能造成灾害的东西,也能搞出一个这么高雅和祥和的名字。也定然是煞费苦心。凤凰齐飞乃和谐之兆,也正应了当前的旋律。《尔雅》中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可见此物乃瑞兽也。况且这东西品德也高,《庄子·秋水》中说的那种“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正是此物。对于这种在中国人意念中崇拜了两千多年的“神鸟”,以之命名台风,似有不恰。台风威力大,所到之处,夹风带雨,山呼海啸,颇有些大气。然而不论从作风还是影响效果上看,均不是君子之风。有些凶神恶煞之气,说得最好听,也是“霸气”而已。较之凤凰之气,别之天壤。
  说远了,“凤凰”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就像每个人的名字。起名字的人自然煞费苦心,而对于别人,就是一个代号而已。何必认真。

2008年7月31日晨于家中

“挨踢”还是“扑鱼”?——与XPB的聊天记录

聂老师:做网站越做越累,感觉这个行业乐趣不大阿。大家推荐个乐趣大的行业把
海天旭日:行业?
聂老师:天天趴这里在客户的耳提面命下翻来覆去鼓捣这些东西。单调无聊。
海天旭日:下海扑鱼去吧
聂老师:这个词用得太顶了:“扑鱼”
海天旭日:见了鱼就扑
聂老师:生动的表明了捕鱼的动作
海天旭日:前些跟老师去海边一个渔民家吃饭,天天出海,收入不低。
聂老师:比作网站好?
海天旭日:一天至少也得三四百快吧
聂老师:高级程序员收入水平了
海天旭日:不愿意出去就在家睡觉。鱼不像客户,也不会去打电话找你。
聂老师:“鱼不像客户,也不会去打电话找你”,我考,这句话相当有哲理。
海天旭日:打会鱼来,把好的挑一下,自己吃了,剩下的给客人。:做网站做好了,给客户,客户把毛病挑一下,剩下的一肚子气在电脑前改啊改
聂老师:海天无疑是个哲学家,这一点毫无疑问。
海天旭日:鱼吃不了,送给亲朋好友,博得人情。网站本来就做起来没头,点灯熬夜的,有些自称好友的找上来,说快帮我弄个网站,改天请你吃饭。帮者,忙不过来,不帮,人家说你人不友好,小心眼。
聂老师:海天句句鞭辟入里,深得我心啊。
Lownyom.com:聂还好点儿,专职不是做这个,像我和海天,就只这个吃饭。给他做了,全家老小跟着挨饿啊?
Lownyom.com:不给钱也行,请我们全家老小吃俩月饭也行。
海天旭日:遇到一个客户,发了好几次脾气,人家非得要改。改来改去,翻了葫芦,葫芦翻了。今天说主管看不惯,明天说老总看不爽,挣得钱估计不够单位用的电费。
聂老师:。。。不是专职??我上课才是兼职阿,网站是专职啊。
聂老师学校的网站也不好对付。改啊改,改啊改,改啊改我就习惯了。
Lownyom.com:你实发工资的,工资和网站数量不挂钩呗。你一个网站改一年,跟我们一个网站改一年,不是一个概念。
聂老师:改一年?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说几天弄出来就得几天弄出来,你还不能说半个不字。
聂老师:相比来说,“扑鱼”意思大概要大得多?
聂老师:我们要是编个程序扑鱼,再做个网站卖鱼,是不是比普通渔民要强?
海天旭日:靠着海不曾扑鱼,为啥靠海
Lownyom.com:我觉得,如果年景好的话,农民应该是最惬意的。
聂老师:这个聊天记录我得发到博客上。
聂老师:扑鱼和做网站,哪个更有意思?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7月25日下午
(转贴自QQ聊天记录,根据版面需要略有整理)
(PS:“挨踢”即所谓“IT”)

转两首诗

《灵魂重约八克》
作者:水笔

社教干部周永顺的骨灰
倒在红布上
和前一炉比较
颗粒形状、色泽和份量均相差无几
县城的火葬场小,等炉的人多
我母亲跪在地上
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摊平
尽快凉冷装盒
给新来的腾出位置
灰白色的骨灰,酷似干燥的狼粪
她的手触到一块椭圆形金属
上面的人像模糊不清,别针的脚孔还在
这款像章,在1968年很流行
舅舅看了看,说留着吧
这是爸爸的遗愿

回乡偶书
作者:陈衍强

大山安静如表妹的夜晚
圈里的猪
午休时也哼着自编的小曲
身披毛毛雨的母亲
在包谷地里挖洋芋
父亲和猫坐在堂屋
看四川台刨人

这世上本不该有花盆

  好些天没有更新博客,其实我的生活并非没有变化。比如那棵我时常提到的、我种下的那棵豆角,发疯似的生长,比我上次发照片的时候,已经大大的长高了。甚至它还开了花,淡紫色的小花。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随着它发疯似的生长,这个小花盆显然又已经拘束了它。它看起来比长在野外的豆角要瘦弱很多。记得徐克版的《梁祝》中有个和尚说:这世上本不该有池塘。我想这世上大概也本不该有花盆。它们本不属于这个小盆子和几公斤土壤。虽然我对这盆植物很照顾,生怕忘记浇水,又怕风大了会折断它的枝叶,但是它到底还是受到了拘束。一切都是因为人有了欣赏的欲望,便将它们硬生生困在这个盆子里。做人不自在,做倒霉的植物竟然也是如此。

7月18日午

回乡偶“拍”

前几天母亲生日,回了一趟家。忘不了带上相机,一张图片的表达力胜过千言万语,所以也不想再说什么,贴上来一些照片吧。

我离家前种的一棵山药,快十年了一直留着,越来越茂盛了。

我喜欢这个不开花的植物(或许也开花,但我没见过),来个特写

累累果实已见雏形

小外甥女虽然还不能走,但是已经能扶着缸挪步了

外甥女很高兴,她身后是母亲种的黄瓜

院子里照旧种着丝瓜,花开的正旺

我给狗照相,它摆了一个很严肃的姿势,确实有些威风~

老母猫生了5只小猫,就剩下这一只。母亲说这只猫真丑,我却觉得它挺漂亮~

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