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那些过客

题记

  我会时常想起一些人。想起他们的样子,或者是一副表情,或者是一片身影,也或者是一个动作。这些人都曾在我生命中的某段时光中出现,有时我是他们的陪衬,有时他们是我的陪衬,到现在,他们成了我记忆中的时光的陪衬。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我曾有很深的影响,各方面的都有,所以能够让我今天还记得。我之所以要特别提起这些人,是因为这些人曾经出现,现在消失,将来也不知道何时再会出现,或者永远不会再出现。我知道他们此时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子里,过着自己的日子。但对我来说,他们似乎是不存在的。他们似乎只曾在某段时光中存在,某段记忆中存在,而当时光逝去,记忆尘封,他们,也越来越不真实。我越去回忆他们,就越觉得恍惚,恍惚地认为自己的那些时光,都是一个长长的梦。
  这些人,太多了。像无数的星星点 缀在我记忆的各个角落。我无法一一数清他们。只能循着最亮的那几颗,描绘他们的轮廓。

第一章

  我第一个想起的人竟是他,LJ君,曲阜师范大学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我想他首先想起他的发型,其次是挺大的鼻子,再次是和蔼的笑容,再再次,竟然想起了他说话的声音。我确信即使是今天我一定还能听出他的声音,尽管我们分别即将满10年。我们的相处也不过是一年多,相处的关系是老师和学生。那是我勤工俭学的一段经历,在那座大楼,仿佛是十楼还是十一楼,东边的一个办公室,很大的房子,用密码才能开门,里面好几台电脑,可以上网——免费上网,10年前这是多么大的奢望。我在那里度过了很多不眠之夜。有时加班,有时值班,有时就是为了等老师们下班了,可以用电脑上网。我在那里还认识了另外几个勤工俭学的工友,大部分是中文系的,有一个LGY君,写得一手好文章。我甚至还记得他彻夜创作小说的情景,那小说叫做《一把好乳》,我知道光看这个名字,就是个有深度的小说。这扯得有点远了。我已经几乎记不起在LJ君的办公室时曾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最多的大概就是给老师们安装操作系统,Windows98。记不清安装了多少,大概很多很多。我记得LJ君喜欢打乒乓球,办公室里常备球衣和球鞋,他经常在下午的时候在办公室换衣服打球。他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我至今也没觉得他很威严或者可怕,他对我们总是十分和蔼,就像大哥。我现在想,我那时是多么多么土,多么多么潦倒,多么多么幼稚甚至多么可怜的孩子呢?但他对我们很好,总是想到我们的困难。2003年8月我离开曲阜,他早早给我结清了勤工俭学的工钱,甚至还多申请了一些加班费。我还记起了他的老婆,一个瘦瘦的同样文静和蔼的女子,我还记得她的硕士论文的题目,叫做《乌鸦吉凶考辨》。在我离开曲阜后的不久,我就听说LJ君去北京了,似乎进了一家企业。无论是为了爱情还是事业,这都是一个让人钦佩的决定。也就是从那之后,我们再未联系。我知道如果我努力去找,总能联系到他的,但我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是不想他。但我并没有决心去联系他。联系了他,我能说些什么呢?就让他成为一个过客吗?起码目前,是这样的。
  与LJ君同时想起的是同一办公室的WH君,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长者。他个子不高,戴个眼镜,喜欢穿风衣,整日西装革履,斯文得很,儒雅得很,十足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对他说,觉得他像郭沫若,他一笑置之。实际上我那时根本不了解郭沫若,大概只是曾经在书上见过郭沫若的肖像,那种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形象,颇文学,也颇文艺,是我心目中最早的有学问且高风亮节学者的模型,于是便这么脱口而出了。后来我知道了说他像郭沫若未必是一种褒义,但我当时绝对是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说的。他曾赠我一本签名的书《美德论》,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架里。我承认我没有认真读过那本书,但我却十分乐于珍惜和保管。在我十年多来的颠沛流离中,丢弃了很多东西也没有丢掉它。那时的WH君大概是比LJ君更大一些的领导,所以并不直接和我们这些学生有多少工作上的交流,更多的是私人的,生活里的。他曾多次和LJ君请我们学生吃饭,对于我那时候的见识来说,我跟着他们吃过一些那时看来足以回老家炫耀很久的饭局,吃了很多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那是我叫不出名字的菜。哪怕是在学校东门吃过的几次馄饨,都是我大学里少有的改善伙食的机会,更分外觉得难忘。我知道他虽然没有像老师一样直接教过我什么,却深刻影响过我,以至于我都在并不近视的情况下勉强配了一副眼镜,并也喜欢穿西装和风衣。我今天仍能清楚地记起他的样子。现在想来,他那时是个很大的官,但当时不觉得,就是一个亲切的长者。后来听说他又做了更大的官,再后来,便没有再听到他的消息。我知道如果我主动去找,曲阜还在那里,学校还在那里,他应该也还在那里。但我没有去联系过。我不知道我为何是这样一种人,怀念着他们,却还保持着距离,甚至害怕联系。我真心希望他现在过得好。我忽然很想再看一眼他的笑容,让人感到温暖和安详的笑容。
  我还要必须想起一个人。LYT君,计算机系的书记。我不知道对于内心尊敬的长者用“君”称呼是否合适,但不小心习惯了。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充满能量,而且是正能量的长者。我与他之间主要通过三件事留下印像。一件是《弄潮》的创刊。大一的时候计算机系与数学系是一个系,大二的时候分成两个,也就是那时候他来到了计算机系。新系创建,一切都是新的,人人似乎都充满了干劲。计算机系决定创办一个系刊,我也忘记了怎么成为参与这个刊物创刊的一分子了,也许是大一的时候残梦未醒喜欢卖弄文字的缘故,在计算机这样的理科系,仿佛成了有点文采的人,于是有幸参与了这件事。那时候系里有很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LBW,WCX,对,都是多么好的年轻人,我今天想起来,都还有些庆幸,曾有他们一起共度大学时光。我们一起怀揣着梦想创办刊物,LYT君,或者说老书记,也是我们当中的激情一员。我那时不知道书记是个什么官,也没觉得是多大个官,我就把他当作一位尊敬的师长,与他时常有讨论甚至争论,而他就像博学且慈祥的父亲,总能给我们以最大的帮助。他给我们的刊物起了名字,弄潮,还题写了刊名。我清晰地记得我用我那台IBM 超级老爷机和刚刚自学的PS软件设计《弄潮》创刊号封面的情景。那个封面,两只跳跃出水面的海豚,在落日余晖下的剪影,美不胜收。我们曾在上面投入大量精力,征稿、审稿、编辑。我不记得这个刊物一共出了几期我便离开了,也不知道这个刊物现在是否还在——我想大概肯定已经不在了。
  第二件事是辩论赛。也许是2002年,学校组织辩论赛,计算机系成立了一个队伍,LYT君是指导老师,队员是我,ZJY,LBW,MC(女),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女同学,请原谅我暂时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学会思考,甚至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我甚至怀疑我今天仍然带有的那种所谓“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否是那时的遗留。我们第一个对手是化学系,辩论的题目是“高薪养廉“,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很适合对社会问题怀有激进看法的青年。我们于是经常到LYT君的办公室去,听他给我们分析问题,解释观点,我那时第一次感到和有思想深度的人对话是多么愉快,多么让人如饥似渴。他总是让我们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很严肃的讨论。他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他那句名言”脖子上要扛着自己的脑袋“,成为我多年的座右铭。第一轮辩论,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忘记了是否曾有隆重的庆贺,但紧随其后的惨败,才让我们收获更大。第二轮我们遇上了中文系,辩论的题目是”班门弄斧“。真应了这个题目,和中文系比口才,我们虽早有失败的准备,但未想到如此惨痛,尤其对我个人的表现来说。那时没有录像,如果有,我想我是不忍回看的。那时的他,就坐在台下。对于失败,他没有批评,甚至没有流露出失望,反而给我们以鼓励和表扬。那是将曾有些年轻气盛的我打回原形的一场比赛,也许从那之后,我开始尝试收敛。
  第三件事,我甚至不想提起。但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也不可能都是一路向前、向上,也有走弯路的时候,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灰暗和不堪回首的时候。我感觉我能说出这件事,已经是巨大的勇气。而这勇气,也是LYT君灌输给我的,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那是一次考试,临近毕业的一次大家看来无关紧要的考试,而且按照通行的潜规则,是一次走过场的考试。而就在这种思想的松懈中,一向特立独行,宁愿不及格也从不想歪门邪道的我,竟也打起了小抄。那位我虽然不能算怀恨,但至今仍无法释怀的Z老师,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严肃起来,一下抓出五六个人。对,作弊,一个对学生来说十分羞耻的词语。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样一次错误足以毁掉一生的前途。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走投无路的我们一起去找他,LYT书记。包括我上面提到的辩论赛的队友ZJY君。在他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怎么有脸来找我!然后是可怕的沉寂,然后是女生先开始抽泣,然后是我们。而当我们抬起头时,看到他,LYT书记,紧咬着嘴唇,眼睛通红,也流下泪来。我感到我们真的刺痛了他,我们更哭地像个雨人。我第一次感到他真的生气,我从未见到他如此严厉,他真的生气了,当然更多的是痛心了。之后是一番长长的对话,桀骜不驯的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到毕业的时候,我们没有领到处分。我知道也许是他帮了我们,也许他没有。但不论有没有,在这件事上他带给我的,已经超过了这个有或没有的处分。
  离校之前,我去过一次他办公室,我知道他喜欢收藏电话卡,便将一本我女朋友收集的电话卡送给他,并在后面附上一首小诗。他欣然接受了,看到诗的时候,他认真地念了,并问“怎么能说’再见无期’呢?毕业了也随时可以再见嘛。“。我说,不是说再也不见了,而是说再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他一笑。从那以后,9年了,我真的,再也没有见过他。我不确定是否还能见他一次。我甚至有点羞于去见他。他大概退休了吧,他身体还好吗?我自认为是他曾很喜欢的学生,但9年了,自感没有做出令自己满意,以及令他引以为豪的成绩。我无法再捧一本电话卡去见他,而我又两手空空,我似乎没脸去见他,我不确定他是否还能记得我,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虽然他存在于我生命里的两年多,从时间上只是一个匆匆而过的人。

2013年4月10日 深夜
(未完待续)

穿越

我以极慢的车速穿过一个脏兮兮的村子
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脏兮兮的小女孩
和一个穿着开裆裤的脏兮兮的小男孩
站在一座紧锁的脏兮兮的大门下面
小女孩可能六七岁
小男孩可能两三岁
她们以一种冷峻且无助的眼光盯着我
似乎需要帮助
我放下车窗,问道
你们等谁呢?
她们似乎受到了惊吓
女孩牵起男孩的手
向着另一个方向
踉跄而去了
只看见一高一矮
和一个红书包
摇晃在两个歪歪的羊角辫下面

我骤然感到一种穿越
三十年前
姐姐和我
难道不就是以这种脏兮兮的方式
度过了最纯净的童年?

2013年4月8日

一个闪念

我忽然想起我的第一台电脑
那机箱里散发出的热气
都带着电子元件的香味
自从我有了很多台电脑
我对电脑就没了感情
它从一件爱不释手的玩具
变成了一件冰冷的工具
就像我喜欢上的第一个女人
自从我喜欢上好几个女人
我就弄丢了我的爱情
它从一种美妙醉人的情感
变成了一种赤裸的欲望

2012.9.8薄暮

我们上学去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楚涵上学了。
  楚涵爱吃方便面,早上起来我下了一包面,楚涵拿个小叉子,自己吃了半碗。她最喜欢穿白裙子,尤其是长裙。今天虽然很热,但昨天告诉她今天要带她去上学的时候,她就自己决定了要穿裙子。妻给她穿上一条白裙,扎了两个羊角辫,穿了白色的长筒袜和红色的凉鞋。她的未过门的准舅妈上周给她买了一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妻昨天又给她买了一个铅笔盒,她从昨天到现在都很兴奋地摆弄着这些东西,嘴里嘟哝着:涵涵要上学了,她似乎也感到这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一切收拾停当,她背上了红色的小书包,提了一个小水瓶,满脸笑容站在门口,清晨的阳光照在她洁白的裙子上,不仅无尽可爱,甚至还有些光彩照人了。我牵着她的手走出家门。她指着停在门口的车说:爸爸咱不坐车吗?我说不远,咱走着去。她哦了一声便跟我向外走。我们走得很慢,她也很听话,没有让人抱。十分钟的路程里我们似乎说了很多话,我说到了幼儿园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小朋友吵架——如果有小朋友抢你的东西,你就告诉老师——我不担心她会抢别人的东西,因为她从小看起来像我一样是个老实且怕事的人,只会被人欺负而不会去欺负别人。她一一都答应着。她一路上也没闲着,一会说爸爸你看,那树上结着茄子,一会又说爸爸你看,那里有只猫。我最不放心的是她的挑食,不知道幼儿园的饭菜是否能吃得惯,便一再叮嘱她要好好吃饭,好好吃饭。她许是听得太多了,每当我说到“老师一说吃饭……”的时候,她就立即打断说“涵涵就使劲吃,吃青菜,长得跟爸爸一样高”。
  到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已经等在门口,问了一下名字,便说“进去吧”。她说了一声爸爸再见,便转身跑进去了,这个巷子太小,她只几步便跑过去了,迅速消失在我的视线中。老师寒暄了几句便也转身走了,一扇铁门嘭地一声关上了。我没感觉自己应该离开了,我感觉我应该陪着她,或者其他远远望着她。我急切地走着,搜索每一个窗户,透过其中一扇我看见楚涵正站在那里,我叫了两声,她没有听见。我赶紧拿出手机,华为的手机真的反应很慢,在我刚刚按下录像按钮的时候,我听到老师不知道从哪里发出一声喊声“聂楚涵,这边!”,她便迅速跑开了,在我的手机屏幕上划出一条白色的影子。
  往回走的路上,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像失去了什么。许是一种担心吧。她从出生到现在第一次离开家人的照顾,我不知道她会怎样,会不会哭,会不会太热,会不会被其他小孩欺负,甚至会不会被老师骂。但这一切,都是她必须要经历的,好在她对上学并不排斥,而是带着新奇和激动的。这是唯一能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突然,手机响了起来。我想,肯定是妻。打开一看,果然。她问涵涵送去了吗,我说送去了。问听话吗,我说听话。又问了一些其他的,我一一回答,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她嘱咐中午过去看看,我说嗯。我知道,即使我把楚涵今天上学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也只有妻一个人会打电话过来,这就是亲情,这就是妈妈,这个世界上最关心她的人。
  在这之前,我已经托人在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报了名,并且已经去上了两个多月的“亲子班”。因为亲子班是有大人陪同的,所以还不算是真正的上学。本来秋天的时候就要正式上小班了,我本想让她再玩过这个暑假——孩子应该多玩一些,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已经被无限制压缩,压缩到恐怖了。我从未想过让她早早地上学,能多玩一天就多玩一天,但是一些事情使得我没法保证一个假期都能在家陪她,她不可能一个人呆在家里,所以上学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也许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共同的无奈。
  我想起我第一天上学的情景。那天我被送到学校的“育红班”,被安排坐在一条凳子上。上课刚开始,我便站起来说:我要回家。于是便回家了,如此反复了许多天才终于安顿下来。楚涵现在已经去了一个多小时,老师没有打电话,她没有回来,单从这一点上看,我就要相信她是强于我的。而且她现在只有三岁,而我那时有七岁。我能侥幸记得一些那时的事,因为我已经七岁了,而楚涵在将来注定不会记得今天的事,虽然她的记性看起来非常好,她毕竟太小了。所以我帮她记下这些。这是她第一天上学的日记。第三人称的日记。她将来会看到这些。她会感兴趣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2012年7月25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从这天开始,家里的玩具开始安静下来,电视开始离开少儿频道,沙发不再那么乱——就在我敲这些文字的时候,父亲坐在那里,边看电视便念叨:涵涵上学去了。我是听到了的。其实我也在念叨。否则就不会有这篇文章。家里缺少了她,似乎空了下来,虽然她此时就在距离我一公里外的地方。但只要她不在我身边,这种空荡荡的失落就会蔓延。我想象她现在正在和小朋友们快乐地玩耍,或者在瞪大眼睛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种想象逐渐变成一张清晰的画面,我几乎能够看到了,她就在那里。

2012年7月25日中午

像草一样

在广阔世界中的渺小
我见证着你的卑微
像草一样
在喧嚣世界中的安静
我聆听着你的沉默
像草一样
在脆弱世界中的坚强
我压抑着你的生命
像草一样
在聚散离合的流光里
我热爱着你的朴素
像草一样
你是我的父亲
我的奶娘
我的大地
我的天空
我的宇宙
我的根
我一向不习惯赞美
但对你
我五体投地

2012年4月23日夜

写点什么

  有必要写点什么。
  这种必要不是谁的强迫,还是内心使然。
  为什么这么晚?2012年过去了四分之一,日志却不足4篇。是呆滞了,还是妥协了?都不是。说是木然了吧。为何木然?责怪于现实,有些牵强。责怪于自己的内心,有些不服气。责怪与谁?不可抗力。
  必须承认,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光平头百姓,我知道哪怕是地位显赫乃至九五之尊的人,也未必没有无奈。承认了这一点,自己的妥协也罢,无奈也罢,都可以谅解了。不可抗力真实地存在,就像天意,无可违抗。
  天意,多么像唯心的迷信?非也。有因有果,这就是天意。
  最近并非没有事情,并非没有感受。但当意识到感受的倾诉都是徒劳时,便降低了积极性。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一个人最难的的不是所谓狭义的成功,而是内心的平静。而内心的平静源于真实,源于无拘无束,源于真性情。这固然,是极难。
  我意识到我最大的缺点在于藐视一切。这不是一种狂妄,而是自我膨胀的一种反映。这种膨胀不是私欲,而是坚持自我的固执。当一个人把活出真我作为终生的目标,做出一切不合时宜或不为世俗所容的事,都可以理解了。
  你可以说,这样是不好的,是极端的,是激进的,是不明智的,都对,我承认你都对,这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出发点不同。你以适应社会而获得社会的施舍为光荣,我以坚持自我而不惜被社会抛弃而光荣。语境不同,不足为谋。你可以嗤笑我的迂腐,我同样看不起你的势利。
  我可以比你钱少,比你官小,但我不怕你,虽然你更不怕我。
  最近事情很多,国内外,家内外,我自己。感受多到失眠,但保持沉默。这是可怕的,无论对于我个人还是这个国家而言。
  写点什么。这就是。

2012年3月24日

走吧,月牙泉!

  忽然想去月牙泉。
  对,就是那个敦煌,那个鸣沙山,那个月牙泉。
  这个想法产生的很突然,但一旦有了,竟忽然激动不已,心跳加速,滚烫到令人不安,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
  我知道了,这说明我还有梦。
  当时我开着车,那首《月牙泉》跳了出来,可能是很老的歌了吧,听过N次,这次竟入了迷。“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那年我从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我相信,我相信这句话,我要去那里看看,去感受这种爱恋。
  我有太多想去的地方,但从未如此心血来潮。回到家,立即扒开地图,百度一算,2888公里,竟是如此吉利的数字。再一看,这条路,真的充满了诱惑,郑州-西安-兰州-敦煌,还有,还有一个青海湖,也在那不远的地方。还有——嘉峪关,玉门关,似乎都在那里,那些只在唐诗宋词中熟见的地名,千年而后,还躺在那里。再往西看——乌鲁木齐,哇,那不是像天边一样遥远的地方么?我真有可能去一次?
  我想起了余秋雨。十三年前一本盗版的《文化苦旅》让我如获至宝,我竟试图背诵这本书,后来虽然失败了,但《莫高窟》、《道士塔》、《沙漠隐泉》这些篇章至今耳熟能详,那里似乎说到了敦煌,说到了鸣沙山。那也算少年的梦吧,似乎有了重温的可能?
  还有,我想起一位朋友。女性。可能是那两个地方对我而言就像异国像天涯,每次说起新疆和西藏,都要仔细推敲半天才能避免混淆。乌鲁木齐和拉萨,也要回忆半天。这次我确定了,她在乌鲁木齐。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虽然看过很多电视,但仍无法想象得出。虽然敦煌到乌鲁木齐还有上千公里,虽然不可能去那里见她,但那毕竟是一个更接近她的地方,更接近她生活的地方的地方,更让我知道她生活在一个什么的地方的地方。
  这个计划很疯狂。但有梦的感觉很好。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还有所等待。也让等待的过程有了意义。我幻想有一天我真的站在月牙泉边,捧一抔黄沙,装一瓶泉水,郑重的贴上标签,带它们翻越万里关山,最后小心地摆到的我的书桌上。真的会有这一天么?
  梦想可以足够简单。但只要还没有实现,就可以称为梦想。梦想不是空想,因为梦想有实现的希望。有时候考虑的千难万险,只是缺乏一点点胆量。而对于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来说,胆量往往靠心血来潮产生,我想起儿时学过的那个典故“蜀之鄙有二僧”,那句“吾一瓶一钵足矣”给了我很大的胆量。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一瓶一钵一双脚,一年往返。梦想其实并没有那么远,有多少次,我们都是以那“未能买舟车”为借口,丢失了多少次梦想实现的机会?
  我要去那里看看。不为得到什么,只为证明,自己还在。

2012年2月26日夜

何处追梦

邂逅时那一缕微笑
如花瓣飘落的嘴角
如果这就是缘分
我情愿陷入你的泥沼
这个世界上曾有过
只属于两个人的美妙
命运为何如此弄巧
将你逼进我的死角
是不顾一切地抓住
还是放手让你逃跑
我都做不到

不要为了我再犯错误
那样你会更加痛苦
你的绝望逼着我退步
心痛的你的眼神
飞舞着梨花春雨
不要为了我再犯错误
那样我会更加孤独
我情愿忘记真相
我不是卫道士
你也不是妖狐
一起回到原点
让你骗我一世

2012.2.14 情人节

再见,2011

  第六次写下这样的题目。
  其实在打下这个题目之前,我还在考虑是否延续这个传统。过去的五年我都在今夜做这件事,好像成了个不成为文的小规矩。今年我差点想打破它。原因有三,一是今年的我,对于倾诉,似乎出奇地迟钝。就像今年全年一共只写了二十多篇日志一样(也许更少,我没有一一细数),这不知道反映了我更加麻木了还是更加成熟了。二是忙。最近在忙一些事情,就像过去的一年一样我似乎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很忙。当忙的时候,脑子里装着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自己。哪怕到了十二月三十一日这样一个看起来很重大的时间点上,也没有太放松。对于总结自己,似乎看得很淡了。第三是无言。一年一年,即使是第六次写下这样的题目了,我仍没有太重大的事情可以书写,我以及和我有关的各方面,有的有微末的提高,有的有微末的下降。平淡仍是主题,平凡仍是主旋律。两手基本还是空空。这样的场面,让我在这样年末的隆重时刻,以何言应对?
  但我毕竟还是没有突破这个传统。传统还是要延续的。哪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这样一个延续,起码从形式上看起来得到了增长,今天的无言之言,在未来,也许对于自己存在今天尚不能察觉的意义——为了这种有可能存在的意义,还是继续吧。
  这有可能是最近六年最短的的一篇年终总结,但却有一个最长的开场白。

一、关于我

  去年的今天,大概也是这个时刻,我曾说,明年的今天我大概不再设置这么一个栏目了。当时我对自己盲目自信了。现在看来,虽然已经即将三十周岁,而立之年的我,却仍然幼稚。心灵上的老茧固然在加厚,但还并未刀枪不入。当被刺到,被扎到,被火烧冰冻时,还是有点隐约的感觉的。我曾以为的“定型”,没有如约而至。我可能还要摸索更长时间。我甚至还在酝酿改变——当前些天有个人对我说三十岁的人仍然年轻的时候——我知道了一个即使已经三十岁的人也可以继续改变——而不必因羞于承认幼稚而过早宣判自己。为此,我想我会做一些事,让自己更有趣一些。
  今年我又去了一些地方。除了一些去过多次的老地方,还去了河南开封、登封等一些地方。夏天的时候去了北京和上海,去了天安门、故宫和八达岭长城,坐了传说中的高铁。而且因为有车的缘故,我还自己开车去了一些地方,比如潍坊寿光等等。开车和坐车还是不一样的,开车让我明白了更多地理上的知识。其实我还有一些更远大的计划,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今年实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旅途,我一向充满期待。
  我的其他方面都还不错,身体比较健康,情绪稳定。肉没少吃,酒没少喝,体重正常。就是不可抗拒地又老了一些——这是自然规律,无甚可悲。

二、关于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都不太愿意谈及这个话题。今年值得一谈,因为今年是我与这个工作的“新婚”。不过我要说的基本不是新婚的快乐——其实对我而言这一年工作紧张而忙碌,难言快乐。年初的时候我那义无反顾的“移情别恋”,尚未被证明完全正确。如果非要用一个中性词来形容一下,我想大概就是新鲜——这一年的工作,只是有些新鲜而已。新是对于旧而言的,在旧中沉寂已久之人,能新鲜一下,也是不错的。可以说调适的目的是达到了的。只不过新鲜劲不可能持久,很快又会归于沉寂,这时,同样都是沉寂,未必不会去怀念旧的沉寂。但既然迈出了一步,而且是不论自己还是大家看起来都基本可以认为正确的一步,无论是否仍有怀疑,暂且坚持下去吧。这一年的工作,虽然仍没有任何可以摆在台面上的成绩可以骄傲一下,也基本没有什么成就感,但却有一份尽心尽力的踏实感。我尽力了,任何一个了解我的人,都应该如此评价,否则会让我感到被误解的委屈。而且可以让我感到一丝欣慰的一点是,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这些方面无法一一列举,但某种提高是分明可以感受到的。
  在乏善可陈的工作中,有一点略微值得欣喜——去年评的职称,今年年底终于聘了,一个月大概多挣三百块钱工资。人人都说这是好事,我觉得也是。——对了,今年好像还涨了一次工资,而且据说是几百——但我每月发的钱数基本没变——这矛盾吗?不知道,只有统计局知道吧。

三、关于家庭

  我发现很难对我这个家庭过去一年是向好了还是向坏了还是基本不变做出确切概括——看起来好事和坏事都有发生,而且单纯从数量上讲,似乎坏事还多于好事。好事方面,我们买了车,开支增加了但生活质量起码出行条件方面改善不小——这个无需任何人承认,自己感觉是这样就行。买车前后的三五个月都使我处在一种激动而兴奋的情绪中,虽然到现在8个月过去感觉已然十分平淡了,但这仍是这一年中最值得记下的事件。这不是一种改善性的变化,而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根本性变化。我竭力想再想出一件好事,但没有成功,这个家庭,过去的一年,真的还没再发生能让我此时能想起的好事。而坏事方面,我们彻底搬离了第七个家,来到第八个家。从楼房住回平房,从城市杀回农村。农村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田园美好,很多苦处一言难尽。总之,从居住条件上讲,这个家庭,退步了。经济上更不用说,今年又交了第二笔房款,又是十万。无论我再节省,再加班加点挣外快,当钱需要以十万为单位支出,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住的,所以今年,家庭经济形势趋紧。不过相比于房奴时代,这点经济上的困难,不至于太悲壮就能应付的来。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坏事,比如妻的姥姥去世了等。
  我知道这个家庭在蛰伏着,所以对这份惨淡的家庭成绩单毫无担心。我知道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好的改变即将到来。

四、关于楚涵

  这是唯一能让人一提起来就只有快乐和温馨而没有忧愁烦恼的话题。作为爸爸我并没有太多体会到养育孩子的辛苦,大多数的辛苦是母亲和妻在承受,而我却毫不打折地体会到了有孩子的幸福。无论我是带着压力、愁容还是满腹心事回到家里,每当看到她,这个天真烂漫而且快乐的孩子,当她投入我的怀抱,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一天的见闻,掏我的口袋里有没有糖果,我就会瞬间被轻松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而获得几个小时的悠闲,这个家里的气氛因她的存在的不同,她是快乐的催化剂。她的解忧和镇痛作用远远超过我以前曾依赖的酒精。我从她这里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一点不可替代的意义。一年来她以一种也许正常但在我看来神奇的速度成长,她爱说爱笑,语言能力惊人,而且妙语连珠。我有必要记录下她的爱好,她现在最爱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最爱听故事,每天都缠着大人讲故事,而且可以复述且编造简单的故事。她的故事书已经有几十本。我甚至在记录她的语录,已经记了很多——比如不久前她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我做梦了,梦见一条鱼淹死了。”。她喜欢荡秋千和蹦蹦床。村头幼儿园里的蹦蹦床,她从起初蹦20下,发展到70下,前几天父亲说她曾一口气蹦到150下——我没有亲见,是有些怀疑的,但父亲说的很认真,并强调是一下一下数出来的。纵然十分努力,我仍然无法全面的概括和精确地描述这个孩子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大概有孩子的人都能体会。

五、亲戚和朋友们

  亲戚们大都还好。夏天的时候在济南见了一位多年未见的表姐,孩子都已经十几岁了,为没有济南户口上学问题而发愁。她看我到教育厅办事,便问我在教育厅有熟人吗?我说我也是来求人的。秋天的时候去看了舅舅,刚70岁的他竟已老态龙钟,年轻时多么强的一个人啊,岁月真的不饶人。妻的姥姥去世了——一个我接触不多但感觉很和蔼的老太太,我想起了我的姥姥,已去世二十一年,我的姥爷,我没见过面。我的爷爷,已去世二十年,我的奶奶,也已去世整六年。如果他们还在——哪怕其中一位还在的话,多好。
  朋友们还好。我的朋友当中,今年的主题还是生孩子。L君生了,小D生了,W君生了,老K也生了,大家都纷纷做了爸爸,当然也有一些女性朋友做了妈妈。也有一些结婚的,比如小D和老T——老T结婚我因在上海未能前往。我忽然感到过去的一年我忙于所谓事业太多,而与朋友们有所疏远。当大家都为生计奔忙的时候,凑一个饭局都变得困难。这不好。明年要改。好好改。

六、结束语

  从九点半到现在,凌晨1点,这和我过去一年经历的很多很多个加班之夜或熬夜之夜一样,不同的是这是一个跨年之夜。2012年已经不可抗拒地到来,而且已经度过了一个小时。炉火已渐渐熄灭,屋子里的温度越来越低,赶在双脚冻麻之前,我终于完成了它。2012这个年份因为玛雅人的一个预言而变得有点不吉利,但我对这一年充满期待。这不是绝望之年而是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年。明年的此时我很有可能就要坐在第九个家里,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来回望2012——正是因为对未来始终还有期待,所以才能藐视眼前的一切——当视线穿过天际,神马都是浮云。

2012年1月1日 凌晨1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