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之一·论鬼神

  鬼神是什么?鬼神同源,我们不妨先从鬼说起。
  说来话长。在中国,在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鬼”字,可见早在三千年前,老祖宗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了。我们甚至可以相信,在甲骨文之前也未必没有人去想过,只不过没有留下证据。
  再往后找,到了春秋战国,《礼记·祭义》中这样描述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十二个字,解释了什么是鬼:每个人都要死,死了必然归于黄土之下,这就是鬼。其后不久,到了东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用五个字重新概括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这和《礼记》中的记载相比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是表述的更加精炼,同时也更加抽象。何谓“人所归”?应该就是“人的最终归宿”之意。人的最终归宿当然就是死亡,也就是说人死了就变成鬼。虽然过去了将近两千年,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鬼,应当基本还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鬼,其定义更加清楚,那就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称之为鬼,或曰鬼魂。用严密的文字表述一下,那就是一种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思维或意识体。
  这当然只是我们今人的理解。过去的一切已经无法明证而只能推测。还有一些其他线索可供我们发挥想象力。根据先秦杂家所著的《尸子》所载,古代称死人为“归人”(不知道和后来的“视死如归”有没有联系),“归”与“鬼”谐音,因此是否叫“归”时间长了逐渐演化成“鬼”,不得而知。但总之还是人死为鬼。
  时至今日,什么是鬼已经比较清楚了,如果说人们对鬼还有着不同的认识,那多半是被古往今来数不清的志怪小说、神化传说以及鬼故事影响所致。《说文解字》中还解释了人死后如何变成鬼。说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这也与孔老夫子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还是在《礼记·祭义》中,宰我问孔子:“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孔圣人答道:“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孔老夫子作为教育家,说什么都要和教育联系起来,所以后面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单看前面的关于鬼神之论,与《说文解字》基本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人的精神分成两部分:魂和魄。人死之后,魂为气,上升至天而为神。魄为鬼,随形体腐朽于地下。当然这里的“神”并不是“神仙”的意思。“鬼”也不是“鬼怪”的意思。所谓神仙鬼怪,是后人想象出来的而已。所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其所认为之“鬼神”,并非神仙老子,玉皇大帝,也不是妖魔鬼怪这些有形之物,他们所认为的鬼神只是人死后精神继续存在的形式。他们与今天的主流科学唯一的矛盾点就在于人死后精神是否还以某种形式存在。古人以宽阔的宇宙观和超高的抽象思维,认为人肉体死后精神可以继续存在。而现今的实验科学由于无法在实验室中获得证据,因此认为人死后形神俱灭。由此看来,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主观性,都是不具备最终说服力的。所以这大概也是数千年来实验科学不断发展但鬼神之论仍然盛行的原因之一。
  古人之中也有人不相信鬼的存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记载了汉代有个叫王充的人,在《论衡·论死》中写道:“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则形体朽,朽则成灰土,何用为鬼?”。曾经我是很坚信这句话的,但是后来的思考发现,这句话看似层层推理,得出一个无懈可击的结论。但其最大的疑点出在“竭则精气灭”这句话上。人人都知道精气即人的精神是不可捉摸的,人死后精神之去向无从验证。因此血脉竭是真的、形体朽是真的、成灰土也是真的,因为我们可以亲眼所见。但“精气灭”就是武断的,是主观的,是唯心的。
  研究了这么多,终于搞清了所谓鬼神的元论和元知。凡事必追本溯源方可窥其真面目。从秦汉之后的几千年里,不断有思想家、学问家、儒墨道法阴阳等等各家,从学术上对生死、鬼神的理论做出丰富、补充或新的论述。民间和文学界也没闲着,诞生了各种神神秘秘、玄玄乎乎而又无可稽考的故事、传说。口口相传的故事往往容易被扭曲和夸大,传来传去传了两千年,于是传成了今天人们心中对于鬼神的理解。诞生了家喻户晓的各路神仙、诞生了小鬼和阎王,诞生了天堂和地狱,诞生了巫婆、神汉、道士、活神仙等等。这些东西混在在一起,更加混淆了人们对鬼神的认识,原本就不可捉摸的鬼神,变得更加面目全非。也给不相信鬼神的人,提供了反驳的证据。

  不过在这么多光怪陆离的理论和故事中,道家的有些说法还是比较接近鬼神的元论。道家对“魂”与“魄”的性质的看法与《说文解字》及《礼记》很接近。而且道家在其中加入了“阴阳”和“善恶”的概念。这也成了以后中国很多鬼神故事的理论依据。道家认为魂属阳,魄属阴。人死后阳气上升至天,阴气随形体入土。这一点与孔子看法相同。另外道家认为魂属善,魄属恶,还提出“三魂七魄”。有了善恶之分,就终于可以推导出“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的传统“善恶有报”观点了。其实天堂应该是个舶来词,在中国那就是上天做神仙,地狱应该是佛语,下地狱就是去受罪以及地狱有十八层等等。由此看来,所谓“上天堂”和“下地狱”已经是多种文化杂糅起来的四不像。真正的善恶有报,应该是善者死后魂多而魄寡,上升至天,不灭不朽,得以永生。恶者魄多而魂寡,随形体毁灭于地下。因此要修炼,要得道,要升天,要永生不灭,亦即长生。因此到了道家这里,神仙鬼怪仍然不是有形之物,还是精神之存在。只不过给出了存在的条件——善。

  没想到经过这一番梳理,竟然在两千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鬼神之说中清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线路,将传统鬼神论中的一些观点和佛、道、儒三家观点串连起来,还可以勉强自圆其说,这是个意外收获。其实还有很多想法,不过由于对佛家和道家学说没有做过很认真和全面的学习,仅凭一些零星的了解实在不敢妄论。

  自从人们知道了有所谓鬼神(不相信鬼神存在者例外),就一直试图找到鬼神的实物。鬼神无形,找不到实物,于是就只好想象,于是就有了各种鬼神的形象。神仙大多慈眉善目,仙袂飘飘,或骑鹿或驾鹤或驭麒麟或坐莲花,惩恶扬善,扶危济困。而鬼怪大多青面獠牙,形容猥琐,面目狰狞,凶神恶煞,无恶不作。然后人们又赋予鬼神超自然之力,能知前世,可卜今生,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刀枪不入,随心所欲,点石成金等等。再后来,人们觉得神仙也应该有事情干,不能天天游手好闲,于是给神仙鬼怪分了工。有皇帝有大臣,有大王有小鬼。有关生有管死有管婚姻。等等等等。初期人们用刻在石头、玉器、陶器、青铜器上的图案来描述他们,后来用纸来画,再后来用人装扮起来拍成电视、电影。人们终于看到了活生生的神仙和鬼怪。这一切的一切,都形成了今天的人们对于神仙鬼怪的印象。其实鬼神既属精神,何来表象。我们现在想象起极有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的模样,都无从下手。又如何能想象得出无形的精神。人们描绘出他们的形象,不过是创造出一个可以膜拜的实物,使精神的寄托更加具体而已。

  本来按照一开始的思路,还想继续探讨一下由“鬼”产生出的一些“鬼文化”的话题,但是不小心前面罗嗦的太多,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现在已经到了吃饭的时候。而且连续三个小时琢磨这个让人头疼的话题,我已深感精疲力尽难以坚持,总结都已等不及了,就此结束吧。

2007年8月8日于办公室

后记:未来的半个月都要在枯燥的值班中度过,想来应该找点事情做,于是想到把一直以来脑子里面积累的一些东西梳理一下。经过筛选,准备将其凑成《十论》,今天是第一篇。真正写来气才感觉真的很辛苦,希望我能够坚持把这十篇写完。让这值班的变成一次难得的自我思考时间。

十论之一·论鬼神》上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see captcha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