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写诗

我知道
对很多人来说
写诗是很傻X的行为
这也难怪
写诗本身就是
很傻X的行为
但是
我想说的是
聪明不难
傻X才难

我这一生
到目前为止
难言成败
但我截至目前的精力
只用在两个地方
一是她
二是诗

对于自己
我本没有任何要求
但对于别人眼中的自己
我却有所要求
这要感谢别人
才有了现在的我

诗不曾给我回复
她也是
我感到一种失败
也许没有回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但我还是梦想着
奢望着
期冀着
煎熬着
等待着
你们给我一点点回复
也许这对你们举手之劳
对我来说
却是一切

2015.8.22晚于京华

京城夜雨寄乡

独居京城半年余,常叹孤寂。时有高朋三二,小酌不废。七月十九日夜,夜雨声声,所思者累。乃作怀乡。
————————————

夜雨霖铃芭蕉翠,京华须臾半岁。
三十功名有或没,何妨沉沉一醉。
浮生似可一追,梦里黄粱一会。
所念所爱所珍贵,问君区区可配?

“他好像一条狗啊”

  在大漠城楼上,落日之下,夕阳武士和转世紫霞拥吻在一起。紫霞看着茫然若失逐渐远去的齐天大圣,心中似有疑惑,问:
   “那个人样子好怪啊。”
  夕阳武士看了,玩世不恭的笑了笑,说:
  
   “我也看到了,他好像条狗啊。”
  
  齐天大圣就这样落寂的扛着棍子走了,紫霞似乎有所发觉,这个才是刚才和她讲:“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我爱你!”的那个人,这个才是说过要爱她一万年的那个人。无奈,齐天大圣已经不是至尊宝,紫霞也不再是那个紫霞仙子。
   你喜欢斧头帮帮主至尊宝,还是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答案一定是至尊宝。至尊宝放荡不羁,无拘无绊,但敢爱敢恨,纯真可爱。
   那么你又仰慕谁?谁是英雄?
   其实从至尊宝到孙悟空的蜕变,正是反应了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心路历程。这里正是让大家伤心的事情:至尊宝已经死了。

   “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和我唱这首歌的。”
  
   唐僧又是谁?我们是不是想起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前辈。哪一个男孩子没有经历过他们的谆谆教导,又有哪一个人没有产生过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没有反抗。但是,当每一个人成熟起来后,成为了男人,都会由衷地感谢他们的教诲,或者后悔没有听他们的话。
  
   “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
  
   紫霞仙子是那种令每一个男人倾心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意中人要求不高,仅此而已,但是试问,你能做到吗?至尊宝做到了吗?他做到了,不过代价却是……其实,紫霞仙子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她的要求就代表了女性对男人的要求。
   牛魔王又是谁?他代表了这世界上一种无形的力量,他夺走了紫霞,夺走了晶晶,也夺走了至尊宝的快乐。这种力量使至尊宝和他代表的男人们失去了往日的伊甸园,要想找回昔日的快乐,就必须战胜它。
   说到这里,先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随着牛魔王的出现,至尊宝再也不能享受往日无忧的时光。他要找回心爱的晶晶,也要夺回更加深爱的紫霞。他曾一度寄望于月光宝盒——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至尊宝避开同牛魔王而直接交锋而获得自己想要的。其实,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但是,面对无情的现实,幻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直到最后的关头,至尊宝终于醒悟,靠月光宝盒不行,至尊宝更是没有那个本事,只有成为孙悟空,只有戴上那个金刚圈,他才有能力同牛魔王一较高下。
   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你想要得到吗?那么好吧,你先放弃吧。你必须做出选择:
  如果选择作至尊宝,那么快乐总是很短暂;选择作孙悟空,你就要忍受无尽的痛苦……这个世界的规则好象是牛魔王制定的,那么恶毒,在它面前,那段“一万年”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只能成为一个男孩子蜕变成男人的时候留在心底最深的伤痛。
   或许唐僧说话的方式从来就没有变过,只是在至尊宝醒悟的前后听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至尊宝是自觉自愿的醒悟吗?不,他并不愿意,但是他必须拯救紫霞,必须化解人间的恨,他别无选择。
  
   “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虽然成为了齐天大圣,成了大英雄,但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极度不满。片子的最后,齐天大圣将他心中残存的至尊宝的影子幻化作一位夕阳武士,在对现实世界彻底失望后,只能构造一个虚幻的想象来了却这桩心愿,并借武士的口说出:“他好象一条狗啊”,一种自嘲,表达了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活得好象是一条狗一样。唉,一个男人的悲怆和无奈。

————————-
很久没有转载过什么东西。关于《大话西游》我也曾想写过一点东西,但半途而废了。今天无意中从网上看到这篇,与很多深奥的长篇大论相比,这篇显得十分直白和简洁,但却又是十分新颖和细腻的解释。深有同感之余,不禁转了,权作收藏吧。转自网络,作者chaojiyuefei 。

致一种树

每当乘火车旅行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平原上
铺满整齐绿毯的田野里
矗立着一棵孤独的树
没有父母兄弟
没有亲戚朋友
甚至没有邻居
不知道何时何人
又为何种下
相比于人多势众的森林
这孤零零的一棵
那样伟岸的、独特的
卓尔不群的
而又默然的存在
我总是有向他们致敬的冲动
而又说不出为什么

2015.4.17于火车上

四致阿兰

阿兰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你写一封信
显然这应该是一封情书
我不确定这是否是最好的时机
但我感觉我已经按捺不住
就是因为已经按捺了这么多年
所以,一刻也不能再等
我不想把这些话
藏到我们都老去的时候

我仍没有勇气让你知道我是谁
就连我一直呼唤的你的名字
——阿兰,也只是一个毫无关联的代号
我不知道这事为何这么可怕
是否真正喜欢一个人时,才会这样
我注册了新的邮箱
起了一个完全和我无关的名字
给你写这封信
我很想知道你会怎样的反应
是喜事怒
是会毫不犹豫地拖进垃圾箱
还是会以一种怜悯之心
给我只言片语的安慰?
再或者
你会接受这份情意
停!——会有这样的可能么?
我已不敢往下想

信写得很快,很多,很用心
这个过程让人激动和兴奋
那种只有初恋才会有的感觉
此刻充满了我的心
我要歌颂你令人着魔的美
我要诉说我无限爱慕的心
我要把掩藏已久的宣言一吐为快!
但当最后一个句号落下
鼠标停在发送按钮上
我却忽然又害怕起来
我害怕知道答案
仿佛手指一抖
就会把自己赤裸裸的暴露在大街上
这会多么尬尴和难堪

我确定我还是不敢
我那自以为是的洒脱和果敢
在你面前只剩下怯懦和羞赧
你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让早已习惯冷静的我
如此凌乱不堪
阿兰
我只能继续以最最没有出息的方式
——暗恋
遥望着你
在未来我们可能偶遇的
每一个瞬间

2015年4月12日 于大木仓

再见,2014

  这个时候才来告别,有点晚了。就像我与老舅的告别迟到了一样。
  2015年都已经过完了两个月,此时与2014已然不是告别而是追忆了。但已经延续了8年的传统岂可轻易打破,趁着这一缕闲暇光阴,利利索索的完成了这个仪式吧。于是就有了这个博客诞生以来第九次年终总结。
  今年改一改形式吧。不再分那么多标题,就流水账一般的随心所欲的写下去吧。年龄越大,越觉得形式的无用。顺其自然多好。
  因为工作的变化,这一年自然地必须分成两段。来京之前的大半年,相比于过去的四五年来说,也是全新的。我回到了五年前离开的老部门,到了新的岗位上,开始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这种变化和调适是必要且及时的,它让我一度疲惫浮躁的心得到喘息和沉淀,让我又钻研技术,恶补知识,学着去做一些新事情,一度也曾很快乐。时间的宽裕,生活的安逸,一些久违多年的感觉又重新升起。我已置身一种新的生活。虽然看起来这生活平庸一些,但我却在里面有滋味的生活着。这段时间里我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完成了几个可以自以为得意的产品,不论是PHP还是delphi都精进不少。年初的时候甚至还因为国家教学成果奖而得了一个金光灿灿的奖牌,上面庄严的国徽让人仿佛产生了功成名就不枉此生的幻觉。虽然这个奖的主要工作是去年做的,但既然今年领到的,就记在今年的账上吧。
  来京是个转折。扪心自问我是愿意迎接这种变化的。如果三十岁之前我还没有考虑太多个人事业的问题,但三十岁之后当我感到青春渐远、时光飞逝,并扳着指头就快要数到四十的时候,禁不住一身冷汗地回望来路,问自己这“半辈子”都忙活了些什么。每当这时,那种相对安稳的生活,相对稳定的工作,相对幸福的小家,这些看似应该已经令人知足的东西,却已无法掩盖我事业上一事无成的冷汗。这种略带失败和羞耻的感觉让人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继续有所奋斗,而且必须比过去懵懂而过的十年更加清醒和明确的去奋斗。也许我的骨子里还不是那么安分的人,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生性散漫随遇而安。像我这样的人必须依赖环境的强迫才能不断刺激自己,否则必然是浑噩一生。绕这么多,无非是说服自己,来京,就是这种激励之一。确实,日照那样一个地方我已呆了十一年,再不走出来看一看,人都有快要作废的感觉。过去的三个月,以及将来整个2015,我都要在北京度过,这是这些年来发生在我身上最重大的“变故”。北京的工作与日照完全不同。它引导人考虑更高层次的问题。在这里,我遇到很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人和事,有着全新的经验,我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的吸收着一切水分,不自觉的让自己更充实起来。这也让我数年来一直提起来就无话可说的所谓“工作”,终于有了这么一段深沉杂乱的表达。
  这一年对我的家庭同样重要。过去的一些年我常提起家庭的经济状况,我想今年大概是最后一次。过去的十年我们这个家庭成员付出的所有努力,在经济上的收获,到2014年底,正好与过去十年追逐着这个时代、直到完成一个家庭的基本要素的需求相抵消——这个表述有点复杂,简单点说就是到这个年底我们终于几乎不欠债、也没有积蓄了。于是2015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一个新的元年。我知道对很多成功人士来说,债务的多少与事业的大小成正比,但对一个小小普通家庭来说,自给自足、小富即安更来得安逸放心一些。这些年来无论如何风风雨雨,我这个家庭一直出奇的幸福。女人的温婉,女儿的懂事,亲友的互相温暖,让人找不到不幸福的理由。上半年一家游北京,下半年又游西南四省,日子越发有滋味。抛去经济这个层面不说,这是一个满分家庭。
  楚涵几乎是一个大孩子了。在我眼里她已经几乎渐趋一个完全独立的家庭成员,所以我已很少记录她的点滴变化。让我唯一感到亏欠的是我的来京给她带来的父爱缺口。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也是楚涵这个年龄,正是父亲在东营卖手艺的时间。我依稀还记得当年我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父亲回来的情景。我记得我有一次正在蹲坑,听到父亲回来的消息激动过度跌到粪坑里,这成为母亲此后多年的谈资。而现在楚涵也正在做这样的事。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成家确实是一个沉甸甸的词,他让人戒掉任性而成熟起来。
  家人还好,父母健康。姐姐又添一个儿子,让我多了一个外甥,算是大喜。但老舅没了。我曾非常想为老舅单独写点什么,但我搜肠刮肚,记忆太不争气,我很难拼凑关于他的完整片段,也许以后再也无法拼凑起更完整的片段了。所以当此告别2014之际,也以寥寥数语告别老舅吧。
  老舅其实没多老,七十六岁,在堂屋的床板上躺了四天四夜,大年初二晚上七点死掉了。腊月二十九那天接到表姐的电话,让速去探望,便已知事情不妙。等赶到时,已经意识不清,目光僵直,呼之不应,只是从眼角流下半滴老泪。如此不吃不喝不言语的过了四天,便殁了。当一个人死了,人们就会想念他的好。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常在他家住,他常挑着一个柳筐,带着我穿过一条河,到山上去捉蝈蝈。他家数十年来变化不大,堂屋山墙上那个挂蝈蝈笼子的钉子都还在,就连院子的那棵山楂树也还是二十多年前那棵。北屋土墙上用树枝刻上的一个稚嫩笔体的“国”字还清晰的长在那里,这是舅舅的姓。我对他感到很亲,并不只因为这一点零散的儿时记忆,主要是是母亲经常的在我耳边说起舅舅当年对我的好,包括后来我艰难求学的时期并不富裕的他给我们这个家庭的帮助。他脾气不好,嗜酒,但干农活是个好手,年轻时代是个铁人,后来有一年给人家盖房子从架子上跌下来,腰摔坏了,劳动能力丧失大半,便以养羊、放羊为业。至今圈里还有十只白山羊趴在那里安静的咀嚼,只是它们的男主人永远回不来了。说到这里,今年却正好是羊年,也许是一种巧合吧。舅舅活着时候惧怕死后火化,但家人还是惧于高额罚款,而将他火化了。我之前没见过烧掉的人,以为会烧成面粉一样。但舅舅被烧成一堆散碎的白骨,白得发亮,就像墙上掉下的白腻子。骨头被分成五份,装进红色绸子里,重约两斤。抱回来,再一份一份打开,放进寿衣里,然后他就这么入土了。对着他的遗容遗骨,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在去年夏天去看望他,这让我没有留下他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这篇原本辞旧迎新的日志因为最后的这一段而气氛有些沉重。罢了。每次经历这种阴阳两隔,就催人更加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更加催促自己珍惜当下。前几天父母还带我去探望了九十八岁的姑奶奶,去之前我还说,我要去她那里听一听我爷爷小时候的事,我一直对此很好奇。但到了那里,才发现老太太已经老态龙钟,见了人只能憨憨的一笑,连父亲都认不出了。我们每失去一个人,都会造成一些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也许到了我这个年龄,今后的一些年里,还要经常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离去。自然的法则无法抗拒,只能在每个人所剩下的或多或少的有限时光里,互相珍惜,少留遗憾吧。

2015年2月26日 农历正月初八 于北京

有些事

总有些事
不做不甘心
做了又后悔
但终究还是做了
也许做了才是开始
或者做了就意味着结束
这种忐忑让人幸福又不安
我却没有主动权
这种感觉并不经常发生
所以当她发生时
我选择了不安

2015.2.7凌晨

这不是第一次为你写诗

慕心何处,暗渡非无。
独怅有殇,桃李自芳。

这决不是第一次为你写诗
虽然这是第一次让你知道
我不确定是那次不经意的聚餐
还是那次飘然若仙的裙裾蹁跹
还是那些惊鸿一瞥
和羞涩的寒暄
但确实从那时起
我已为你犯下卑鄙的错误
并甘愿承受一切贬斥
仍坚定的相信
你在我这里,绝非一般

2015.2.7凌晨 于北京

相见欢

1999
2015

十五载,今非昨,少年不再,白露无奈晓风何。

岁月老,欢情薄,往事难追,半生幽梦半蹉跎。

相逢千杯虽喜,唯少一人同酌。

2015.1.28夜  北京

来京一月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离开日照来到北京,到今天,已经正好一个月了。走的时候匆匆忙忙,跟很多人,告别的招呼都来不及打。来了之后更匆忙,奔波了半月,租房子、买生活用品,吃住生活一一落实,新工作又比较紧张且忙碌,适应一个新环境需要很大的精力,以至于没有时间坐下来稍作喘息。到今天,已经是这个年份的末尾,眼看就要迈入2015了,今年的事情,还是今年先做一个小结。
  关于来京,我的心情,是总体上希望,但具体上复杂的。在这里工作一年的时间,从大方向上说,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更大的平台,使我有机会见识一些更大的人和事,对个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也是对毕业十年来安逸舒适到日渐迟钝的生活的一次冲击,是对感觉日渐苍老的心的一次重新激活,是十分宝贵的。但从家庭,以及经济等方面考虑,这又不是我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总体上我还是服从了自私,为了自己延续一下生长,把一个家扔给女人去扛着。而且在这个即将扭转多年来家庭经济状况的分水岭上,做出这个选择,更为不易。也许,要做成一件难得的事,就一定要有代价的吧。
  关于北京,我已来过几次,作为首都和古都,最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故宫、长城都去过了,也便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了。剩下的,我一直把北京当成一个所谓大城市的代表。来了北京,就等于来了大城市。在北京工作生活过,就等于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过。这对于我这个出生在小城市、上学在小城市、工作又在小城市的人来说,是从没有过的体验,也是一直缺少的一堂人生课。缺了这堂课,就感觉人生还不完美。刚毕业时,还曾有强烈的去大城市闯荡的雄心壮志,但人生就是在各种阴差阳错交织的道路上走,走到了今天这个不知道是算好还是算坏的位置。理想可以重新拾起,但年龄却回不去了。年龄不允许我再“任性”了。大城市和小城市可能有千差万别,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气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气场。走在街道上,商场里,人群中,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对我来说都是经验。只有理解这里,才能迅速适应这里。只有更快适应这里,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里。只有理解了这里,才算来过这里。这是我希望来到这个城市的重要原因。
  至于这边的工作,我不想也不便多谈。之所以不想,是因为所有工作无非都是态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东西,自己努力,多学多做就好,说起来也无趣。之所以不便,则是工作的纪律,这里毕竟不是学校,而是国家部委,工作上的事不是私人可以拿来炫耀、感慨或牢骚的。来了北京之后,也赶一下时髦,QQ用的少了,微信用的多了,我在微信上所发,都是个人生活,更具体的大部分都是吃啥喝啥,无非是给周围的人报个平安,无关工作。以至于有朋友给我冠以吃货的雅号,也是这个原因。
  来京之后,见了两个人。一个是初中以来最好的哥们之一,Z君。一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本家的堂弟。关于Z君,我之前为他写过一篇《十年》。现在算起来,与他相识眼看要快20年了。他竟又喜添一子。他2000年来京打拼,已十四个年头,日子过得不好不坏,但最近越来越好了。这期间虽不常见,但一直挂念,联系未断。老友相见,自然要喝一杯。他的酒量一如既往的大,喝到兴处,他说,你初中毕业的时候体育课800米还是我帮你替考的,你还记得么?我想了半天,完全不记得了。他说当时我刚跑完,又给你跑,差点没累死。我虽然完全不记得了,但我相信。因为他初中到高中身体都非常健壮,肌肉硬的像铁。他帮我教训过仇人,并曾保护我不让仇人报复,这我是记得的。他在北京租了处平房,母亲在这里带孩子。我进去时,三岁的老大正坐在床沿上,吃一颗糖葫芦。几个月大的老二躺在奶奶怀里,胖嘟嘟的,可爱得很。我忽然非常羡慕他了。他说,我儿女双全了。是啊,这难道不是成功的一种?也许很多人愿意拿自己现有的一切,来换一个儿女双全。这里面,也许也会有我。
  关于堂弟,我们已四年未见。上次见他,是2010年他结婚那天。他的婚礼和我的一样,都是在老家的一间偏房里完成,没有盖新房子,没有买新家具,没有豪华的车队,在崇尚大操大办的农村显得有些简朴和寒酸。但我知道我们的梦想都已不在农村,那里的婚礼也不过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了。我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去找他,他请我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他在一家知名外企上班,和我一样也是IT行业。许是和老外呆的久了,说话间时不时掺杂着英语单词。他说他四年前刚来北京时月薪一千五,三个月后三千,现在已经翻了十倍。我说你也是我的四五倍了。他说,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决定来北京么?我摇头。他说我在济南的时候,一月工资一千多,觉得也不少了。当时与朋友合租了一处房子,有一天,女友从朋友垃圾桶里看到一个盛牛肉干的袋子,说,你看人家生活真好,还有牛肉干吃。讲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停顿,然后说,我女朋友跟着我,连牛肉干都吃不起,你说,我是不是该出来闯荡闯荡?我忽然深感唏嘘。自从我上了大学,就很少与堂弟往来,几乎没有打过一个电话,仿佛不是一个从小长大的至亲和发小,而连一般同学同事都不如了。我从未了解过这些年来他所经历的。我只知道他初中考高中考了三次,考大学只考了个专科,后来却又升本,再后来听说来了北京。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他,已在青岛买了房,妻子做全职太太,他在这边再积累几年,便要回青岛创业,阖家团聚去了。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地方。他只会让人更年轻,而不会像小城市那样让人加速老化。
  最后还有一点,我不确定我有没有想家。白天上班的时候,忙碌中时间过得很快,无暇想别的。当下了班,在食堂吃了饭,回到空荡的房间,孤独感就会笼罩上来。只身在外,这或是难免。我一向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但家里人却很放心不下我,电话里,父母总是嘱咐天气冷了多穿衣服、场合上少喝酒之类的,我却没有问过他们有没有生炉子。借助发达的网络,晚上可以看一看楚涵,倒也消解了不少挂念。刚来的头二十天,我都无梦。但最近几天,梦却多起来。梦到家人、朋友,甚至梦到死去的奶奶。也许是回去一趟的时候了吧。

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