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印象

  今年的中国,“世博”是一个热门的词。我一向喜欢幽静而憎恶喧嚣,所以在听说世博有多么多么拥挤之后,就没有太多向往。况且最难得的是时间,除了出差间隙的顺路,我还几乎从未专程外出旅游,就连现在几乎结婚必备的所谓“蜜月旅行”都没有度。而且有时候即使我有时间了,妻也未必有空,所以旅游这样的事,对我来说还是极度奢侈的。
  这次去世博,有几个原因。一是作为中国人,中国搞这么大一个活动,外国人都跑来看,中国人自己却不去看,是有些说不过去的。二是顺路,苏州离上海很近,行程的间隙迂道前往,是非常便利的。三是同事们的影响。他们都说,世博下一次在家门口办,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况且世博快要闭幕了。总之,以上三条理由,基本抵消了我对拥挤的恐惧,于是便前往了。
  上海无疑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我这样的乡巴佬到了那里,才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与人类文明的隔绝已经甚远。首先我研究了很久才学会如何使用地铁自动售票机,买到票之后,又花了很久才学会如何刷卡进站。好在我坐过火车,所以上车下车这些还是会的。而出站的时候票也要回收,使我无法留下第一次乘坐地铁的纪念。
  18日上午到了世博园,天气晴朗得很,算天公作美,但却烈日当头,炎热异常。还没进大门,我就汗如雨下,不得不找了一个人少的花坛,在一棵松树的遮挡下脱下了背心,只穿一件短袖衬衫。然后花160元买了门票,这个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售票处的周围不断有人上来询问:要票吗?140一张。我对同事说:感情世博会也有票贩子。不过一般的票贩子是越卖越贵,而这些票贩子是越卖越便宜,这些票必然是来路不正的,否则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从7号门进入世博园,先走过了一段长长的迷宫一般的排队护栏,过了一道安检,我裤兜里的一个打火机被没收了,而朋友放在包里的火机,就没有被检出,可见这道安检的作用很值得怀疑。
  一进园,在已经来过两次的同事的指导下,领了免费地图和扇子,买了30一本的“世博护照”,就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偌大的世博园里乱窜,穿梭于各个场馆,寻找人少的队伍。在来世博之前就听说,看世博很需要耐心,因为排队是最大的考验。到了以后才知道此言非虚。凡是有点名气的国家,像点样子的场馆,都被长长地队伍包围。大国的场馆,一般要排队几小时,而中国馆,则必须要预约。从上午10点一直转到晚上8点,直到精疲力尽举步维艰,两腿发酸脚底发软,也只参观了非洲、欧洲区的十几个馆。与整个世博园相比,不能说是九牛一毛,也顶多算十之一二。而且有些馆是在人流的簇拥下,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似地浏览,根本无法驻足细品。我这样浮躁的观众,真是非常对不起精心设计这些展馆、展品的人们。
  毫无疑问世博园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地方。各式形状的建筑美轮美奂,各种风情的国家馆鳞次栉比,操着各地、各国语言的游人摩肩接踵。这是一个足够美丽和热闹的地方。在任何一个城市,也不可能看到这么多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集中地呈现。这是一个让人目不暇接的地方。当然建筑只是外观,每一座建筑都代表了一个国家,漫步其中,能够体验到各国风情,感受到不同文明的碰撞交融,感受到人类文明和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既感受到历史和传统,又感受到新潮和时尚。既看到人类的过去,又远眺地球的未来。世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我原本一直有一个观点,城市是地球的牛皮癣,高度发达的城市必然加速了地球的毁灭。城市让人类生活地更舒服,却付出了资源高消耗的代价。不过通过世博的参观,我几乎感到人类的贪婪地发展和地球有限的承载力之间,或许有达成某种平衡的可能性。
  上面的这一段也许算是比较正面的印象吧。除此之外的一些感受,则是五味杂陈。比如随地乱丢的垃圾,随处可见的插队和因插队引起的争吵,一哄而上地争抢工作人员赠送的小纸国旗而转身就扔在地上踩在脚下的人,在“请勿在此处坐卧”的牌子下或坐或躺的成片的游客,因警戒线太容易翻越或钻过而被迫改成的铁栅栏,在表演前面冷漠地不鼓掌的人,在奥地利馆内在主持人再三提醒后仍然对着演奏师开闪光灯拍照的人,见到老外就仿佛见到外星人不管人家是否同意就靠上去合影的人,还有因为园内餐饮太贵而蹲坐在各个角落大吃方便面的人,甚至还有纵容孩子在场馆内展出的圣水池中洗手的人。我自以为是一个土人,因此到了大城市,到了老外如云的世博园,还是时刻小心翼翼的,生怕暴露自己的土,因为土就代表了落后,而落后并不光彩。但很显然,有些人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土,但却以此为荣,乐于炫耀。我深知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其有些风俗习惯必然是存在差异的,未必中国人的习惯就是落后的、不文明的、丢人的,所以我们并不仅以老外的行为来作为我们的行动准则。但我们还必须承认,我们的有些习惯是不折不扣的陋习。全人类总有些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是普世的、共同的,是公认先进和代表文明的。我们应当以掌握和遵守这些准则为成为一个现代人的标志。我们应当以暴露缺点和道德上的瑕疵而感到羞耻,并时时注意改正和提高。而世博园的一些所见,也让我更加相信,近几十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在某些方面,和其他发达甚至不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贬低中国人并不能抬高我自己,所以上面的一番话不应该被解读成自命清高者对社会傲慢地说教。相反,爱这个国家的人才会希望她更好。中国也一定会更好,只不过必须有人去改变现存的不好的东西。如果无力去改变,还可以登高呐喊,如果无力去呐喊,还可以冷静思考,如果无力思考,还可以从我做起。
  这篇乱糟糟的总结,就像这次乱糟糟的行程一样,头绪混乱。纵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纵然世博园每天都有几十万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但在中国,能够参观世博的,也不过是二十分之一的人口。从这个方面讲,能够看一看世博还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情。所以,从世博回来的这几天,都在构思这篇短记。今天终于要完成了,虽然我并不太满意。

2010.9.22 中秋节

  
  俄罗斯馆一角
  
  德国馆一角
  
  排队是永恒的主题
  
  疲惫的中国人
  
  所谓“俄罗斯红汤”和“牛肉沙拉”,两个菜130元
  
  两位参观荷兰馆的荷兰人,他们的包吸引了我,他们不认识包上的字但知道含义。他说他们第一次来中国,他们感受是“Surprise”。我问他包多少钱买的,他却告诉我“这包不卖”,直到我换了三种方法分别表述了一遍,他们才恍然大悟地说:“ninty five”.我说是我的英语水平太烂了,他说不,我的汉语只会说“谢谢”。
  
  红色的就是中国馆——可惜只能远眺了。

世博印象》上有1条评论

17ing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see captcha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