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一月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离开日照来到北京,到今天,已经正好一个月了。走的时候匆匆忙忙,跟很多人,告别的招呼都来不及打。来了之后更匆忙,奔波了半月,租房子、买生活用品,吃住生活一一落实,新工作又比较紧张且忙碌,适应一个新环境需要很大的精力,以至于没有时间坐下来稍作喘息。到今天,已经是这个年份的末尾,眼看就要迈入2015了,今年的事情,还是今年先做一个小结。
  关于来京,我的心情,是总体上希望,但具体上复杂的。在这里工作一年的时间,从大方向上说,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更大的平台,使我有机会见识一些更大的人和事,对个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也是对毕业十年来安逸舒适到日渐迟钝的生活的一次冲击,是对感觉日渐苍老的心的一次重新激活,是十分宝贵的。但从家庭,以及经济等方面考虑,这又不是我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总体上我还是服从了自私,为了自己延续一下生长,把一个家扔给女人去扛着。而且在这个即将扭转多年来家庭经济状况的分水岭上,做出这个选择,更为不易。也许,要做成一件难得的事,就一定要有代价的吧。
  关于北京,我已来过几次,作为首都和古都,最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故宫、长城都去过了,也便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了。剩下的,我一直把北京当成一个所谓大城市的代表。来了北京,就等于来了大城市。在北京工作生活过,就等于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过。这对于我这个出生在小城市、上学在小城市、工作又在小城市的人来说,是从没有过的体验,也是一直缺少的一堂人生课。缺了这堂课,就感觉人生还不完美。刚毕业时,还曾有强烈的去大城市闯荡的雄心壮志,但人生就是在各种阴差阳错交织的道路上走,走到了今天这个不知道是算好还是算坏的位置。理想可以重新拾起,但年龄却回不去了。年龄不允许我再“任性”了。大城市和小城市可能有千差万别,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气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气场。走在街道上,商场里,人群中,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对我来说都是经验。只有理解这里,才能迅速适应这里。只有更快适应这里,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里。只有理解了这里,才算来过这里。这是我希望来到这个城市的重要原因。
  至于这边的工作,我不想也不便多谈。之所以不想,是因为所有工作无非都是态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东西,自己努力,多学多做就好,说起来也无趣。之所以不便,则是工作的纪律,这里毕竟不是学校,而是国家部委,工作上的事不是私人可以拿来炫耀、感慨或牢骚的。来了北京之后,也赶一下时髦,QQ用的少了,微信用的多了,我在微信上所发,都是个人生活,更具体的大部分都是吃啥喝啥,无非是给周围的人报个平安,无关工作。以至于有朋友给我冠以吃货的雅号,也是这个原因。
  来京之后,见了两个人。一个是初中以来最好的哥们之一,Z君。一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本家的堂弟。关于Z君,我之前为他写过一篇《十年》。现在算起来,与他相识眼看要快20年了。他竟又喜添一子。他2000年来京打拼,已十四个年头,日子过得不好不坏,但最近越来越好了。这期间虽不常见,但一直挂念,联系未断。老友相见,自然要喝一杯。他的酒量一如既往的大,喝到兴处,他说,你初中毕业的时候体育课800米还是我帮你替考的,你还记得么?我想了半天,完全不记得了。他说当时我刚跑完,又给你跑,差点没累死。我虽然完全不记得了,但我相信。因为他初中到高中身体都非常健壮,肌肉硬的像铁。他帮我教训过仇人,并曾保护我不让仇人报复,这我是记得的。他在北京租了处平房,母亲在这里带孩子。我进去时,三岁的老大正坐在床沿上,吃一颗糖葫芦。几个月大的老二躺在奶奶怀里,胖嘟嘟的,可爱得很。我忽然非常羡慕他了。他说,我儿女双全了。是啊,这难道不是成功的一种?也许很多人愿意拿自己现有的一切,来换一个儿女双全。这里面,也许也会有我。
  关于堂弟,我们已四年未见。上次见他,是2010年他结婚那天。他的婚礼和我的一样,都是在老家的一间偏房里完成,没有盖新房子,没有买新家具,没有豪华的车队,在崇尚大操大办的农村显得有些简朴和寒酸。但我知道我们的梦想都已不在农村,那里的婚礼也不过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了。我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去找他,他请我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他在一家知名外企上班,和我一样也是IT行业。许是和老外呆的久了,说话间时不时掺杂着英语单词。他说他四年前刚来北京时月薪一千五,三个月后三千,现在已经翻了十倍。我说你也是我的四五倍了。他说,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决定来北京么?我摇头。他说我在济南的时候,一月工资一千多,觉得也不少了。当时与朋友合租了一处房子,有一天,女友从朋友垃圾桶里看到一个盛牛肉干的袋子,说,你看人家生活真好,还有牛肉干吃。讲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停顿,然后说,我女朋友跟着我,连牛肉干都吃不起,你说,我是不是该出来闯荡闯荡?我忽然深感唏嘘。自从我上了大学,就很少与堂弟往来,几乎没有打过一个电话,仿佛不是一个从小长大的至亲和发小,而连一般同学同事都不如了。我从未了解过这些年来他所经历的。我只知道他初中考高中考了三次,考大学只考了个专科,后来却又升本,再后来听说来了北京。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他,已在青岛买了房,妻子做全职太太,他在这边再积累几年,便要回青岛创业,阖家团聚去了。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地方。他只会让人更年轻,而不会像小城市那样让人加速老化。
  最后还有一点,我不确定我有没有想家。白天上班的时候,忙碌中时间过得很快,无暇想别的。当下了班,在食堂吃了饭,回到空荡的房间,孤独感就会笼罩上来。只身在外,这或是难免。我一向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但家里人却很放心不下我,电话里,父母总是嘱咐天气冷了多穿衣服、场合上少喝酒之类的,我却没有问过他们有没有生炉子。借助发达的网络,晚上可以看一看楚涵,倒也消解了不少挂念。刚来的头二十天,我都无梦。但最近几天,梦却多起来。梦到家人、朋友,甚至梦到死去的奶奶。也许是回去一趟的时候了吧。

2014年12月29日

来京一月》上有3条评论

潘惠惠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see captcha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