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圣人”“仁”之思考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读着这段文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按照老子的标准,“上士”几近圣人,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圣人古往今来凤毛麟角,凡夫俗子唯有仰望而时时以之为榜样,自我激励。
下士“闻道而大笑之”,愚昧后生深受圣人教诲多年,对圣人之敬仰透彻骨髓,顶礼膜拜尚不能表敬意,岂敢如此不敬。“闻道而大笑之”,因此看来自己并非下士。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若存若亡,这大概正是自己一贯的问题所在。
从高中开始读点书起,就开始困惑于各种各样的学说,开始在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中来回摇摆。社会是复杂的,扑面而来的一件件一桩桩无法用圣人的教诲去处理的事情,便成了自己不断追寻新的圣人、追寻新的理论、新的“道”的动力。总希望能找到一种可以让自己一生笃信、一生践行的“道”。因此对于许多事情的处理也就变得混乱,确切的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专一信仰的人。没有专一的信仰,就没有精神的支柱,因此精神也在随着社会之风飘摇不定。时而稳固,时而倾覆,人也表现出多面性。这大概是心智尚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如果可以找到一种让自己笃信并一生践行的为人之道,是多么幸福——可惜现在我还在寻找之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这句话内蕴过深,参考了许多资料,说法不一,本人也不甚认同,还得慢慢体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see captcha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