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搜狐,一条灰色的新闻,“林黛玉”陈晓旭病逝。
以前没有刻意注意过这个人,现在她死了,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是一种惋惜。一代佳人,香消玉殒,诚可叹哉。四十二岁,难道真是红颜薄命,抑或天妒英才?
1987年,我五岁,小学还没上,看不懂《红楼梦》这样的电视剧。后来上了小学,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个软皮抄,封面上一男一女,两个人都穿着古代的大红衣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非常美丽。后来我知道那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剧照。我有个姐姐,喜欢画画,就照着这照片画啊画,画了很多。贴在墙上。现在我有些学生,他们也学美术,也画些人物,似乎并不比我姐姐画的好,也许我姐姐本该学美术的,不过她没能上学,在家喂猪了。
自从红楼一梦过去之后,“林妹妹”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就像真的做了一场梦,梦里的仙女,曾真实地从梦里飘过,醒来之后一切都消失了。直到去年的某一天,她出家了,做了尼姑,于是重新登上新闻头条,那时候我才知道她的名字——陈晓旭。于是又看到了她当年的照片,比从软皮抄上看得更真切,面如芙蓉眉如柳,让人惊为天人。那明眸中透出的一片冰清玉洁与低怨之气,令人心动。那是一种绝对不容亵渎不容玷污的冰清玉洁。我想,她就一个仙女。也许仙女本就不该落到人间,现在,她回去了。
这个初夏,金花凋落,落英缤纷。
我一下子想起了一首诗,那首黛玉吟诵过的诗——葬花诗。上高中的时候,应付高考,发了厚厚的一本“文学常识与名言警句”,整本书囊括古今中外所有的名诗佳句,里面就有这篇《黛玉葬花诗》。其实黛玉是小说里的虚构的人物,这诗虽然出自她的口,却不是出自她的手,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曹雪芹曹老爷子。我很惊叹曹老爷子有如此细腻的心灵触觉,竟然将闺中少女的缱绻柔情和一腔幽怨描绘地如此真切生动,这大概就是文学大家。当时年少气盛,狂放不羁的我,竟然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首诗,并牢牢的背诵下来,七八年了,到今天还能熟记。今天,“林黛玉”真的死了。曹老爷子这首诗,似乎却真是为她而写。“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模模糊糊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对陈晓旭的采访。也见到了她的近照,那曾经“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若弱柳扶风”的黛玉,虽然岁月没有带走红颜,红颜中却难掩憔悴。少了少女的灵气,却多了成熟之美。照片中她还是那么幽怨。可能是《红楼梦》给陈晓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让她一生都生活在幽怨中,也或许,她就是为了红楼梦而生。演绎红楼梦是她一生的最大成就,她将上天赐予的美丽毫不保留的撒向人间,然后,不等红颜老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这个世界的,永远是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孔。
红颜随春尽,玉人伴花去。在这个时刻,也许最应该念起的,还是那首诗。“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谢人亡两不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巧合,将天机道尽。在这个花落的暮春,她离开了。
有位未署名的网友在搜狐说吧写了一首诗,来悼念她。这首诗写得真好,正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就用这首诗来做结尾吧:
红楼葬花终非己,如今香消却是真,
人生如戏戏如人,从此潇湘两倩魂。
———————————–
附:葬花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2007年5月17日晨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偶遇,幸会!·
也欢迎光临我的博客,请才子多多指导!
blog.163.com/tanh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