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篇文字让我如此难以决定如何开头。
或许应该以一封信的形式,开头加上称呼、问候语,然后就是“评论收悉阅毕”之类。然而仔细想想感觉这样似乎过于严肃了。自从昨天晚上看了您在《我这三十年》后面的评论之后,我就想立即回复给您。这篇这个博客创建2年多以来篇幅最长的文章收获了一篇同样是博客创建以来最长的评论。仅仅从这一点上我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回复一点什么。而且还远远不仅如此,您在留言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诚让我感动万分。
您的留言我读了很多遍,除了许多谬赞让我有些脸红以外,您肯将您的成长经历和思考分享出来更让我深切地感到您的真诚。您的留言中谈到了很多时下流行的话题,比如“80后”的成长、个人的追求、价值观以及其他,此时此刻我并不想与您探讨这样的话题。我只是想将这篇东西作为对您多次来到我这个不起眼的私人角落的一种回应,哪怕是出于礼节上的回应。这是一种感谢。如果这又显得严肃了,那就不妨作为两个素未谋面却彼此有所交流的同龄人之间的问候。
这个博客创建2年多以来,前几天访问量已经达到了100万人次。在突破100万的时候我曾想过向两年来包括您在内的许多关心这个角落的朋友表达些什么,但最终没有做到。相比于100万的访问量,区区500多篇评论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不知道您是否一直都是以“佚名”的身份在这里留言,包括以前的几次署名“佚名”的留言我都很有印象。我想通过这些留言足以对您有一个最初的了解。我这个人对于赞颂别人之类的话一向十分吝啬,总感觉说出这样的话就客套了、生疏了、虚伪了。但是通过您的留言,我能够感到您绝不仅仅是您留言中谦虚的自我评价的那样。您的留言中透露出的观察力、自我反思以及对文字的驾驭已经告诉我您肯定不是一个在安乐生活中浑浑噩噩缺乏追求的“80”后青年;也不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中脱离现实或者逃避现实自命清高的青年;也不是一个坐井观天却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青年;也不是一个只把目光投向个人狭隘的生活圈子而忽视这个纷繁时代的青年。我想这样的推测未必完全正确,但一定不会离谱。这样的推测也不会让你我都感到仿佛互相吹捧一般的不安。
您在留言中谈到我、我的博客以及我在这个博客里贴出来的一些散碎的文字。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我和我的这些东西提升到很高的高度。您说到所谓“榜样”、所谓“差距”,这确实令我不安。我们并不相识也没有任何利益的往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互相吹捧,这至少说明了我们对对方的评价并未掺杂世俗的因素。至少我们是真诚的。但即使如此,您的评价也已是不折不扣的过誉。正像我在决定创建这个博客的时候所写的那一篇自白中讲的一样,我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不忘记。是对自己思想成长经历的一种纪录,至于此外更深的意义,则从未想过。我少年时曾做过文学的梦但到现在我不是文学人士,也从未把自己当作文学人士。我想任何一个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某种情感的表达。至于为何非要借助网络这个工具、博客这种名堂来对外公开,则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宣传与标榜。除了体现自己的网站开发人员的专业领域、紧跟信息时代步伐之外,采用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便于交流。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更容易接近真理,而且还能收获朋友。就比如我通过它,认识了您。
还是再回到《我这三十年》。我很高兴您能从中读到一些东西。我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并未刻意添加任何东西。我并不信奉“文以载道”的说法,我也不刻意在自己的文章里添加任何“道”的元素。我只忠实地纪录自己的感受。如果阅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东西,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共鸣,甚至像您说的给您带来了一些启发,则完全是令人欣喜的意外收获。没有人不喜欢受到肯定和赞美,我也不例外。我在一种激动的情绪中读完您的评价。但同时令我羞愧的是这篇文章确实是完成的过于急躁了。正如您说的一篇7000字的东西在10个小时内写完确实有些速成的,这两天我在回读时发现了好几个错别字,也有些语句不通顺,也有些东西的表达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都让我感觉愧对您的评价。
您长我一岁,当称兄。“佚名”不能算一个名字,所以不方便称佚名兄。但老是用“您”,似乎又拉大了距离。姑且称佚名君吧。我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相距多远,是否在一个城市、同一个行业,甚至从生活环境和质量上说是否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但在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还是并不遥远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昨天的经历决定了今天的结果,今天的经历又会决定明天的结果。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然而如果一分为二的看,任何一种经历都有其潜在的正面意义。不论过去经历过什么,贫穷也罢,富裕也罢;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得志也罢,失意也罢;充实也罢,空虚也罢。无论如何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了。如果能将其中潜在的正面意义发掘出来,那么这段经历便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其他任何经历都无法重复和模仿的价值。
面对一段文字毕竟不是面对一个人,话题很容易偏离生活的轨道而坠入所谓“讨论”的云雾。这也越来越不像一个朋友的问候而仿佛变成了观念的争鸣。因此是应该到了结束的时候。我们之前从未见过面,之后也未必能见面。这个话题也许就到此为止而不用再客套地回来回去,但我在匆忙中把上面这些话写下,让这个故事永远留在这里。这也是构成经历的一部分。
这毕竟不是一封信,那些此致敬礼之类的名堂,不妨就免了吧。
最后向您致以同龄人的问候。
2008年10月14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