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过电视看到天津市出台农村房屋无偿置换试点,政府建一定规模的小区,农民只要将自己原来住的宅基地交给政府,由政府重新规划当作耕地的举措非常符合当前中国实际,是一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的好办法。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土地少,在一些地区,农村很多人出去打工,家中的土地荒废,有的地方人口多,土地极少,耕作极不方便,一些现代农用机械无法展开,有的农民不懂科学使用土地,品种单一化,种田手动化,科技无效化,面积极小化,极大了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这次会议,中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新办法,无疑给中国农民提出了一个新思路,笔者认为,不久将来,中国在一些地区,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实施农业工业化,集中耕种化,农村城镇化,集中居住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梦想,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将会成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新亮点。
(以上段落引自“我爱日照”论坛。转载人山村小妞。作者不详)
天津的“房屋置换”解决了农民“住”的问题,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对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住房普遍独门独院、层数较低导致的大量土地占用问题,房屋置换可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土地面积。
但农民不光住好就行了,农民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住楼房有许多不便。如牛、羊、猪、狗等牲畜无处可养,农具及农业机械无处停放,农产品无处储藏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房屋置换就很难实现真正实现和推广开来。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改变目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入手。下面谈几点浅见:
1、大力降低农民的数量。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改革户籍制度,引导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各行各业,让更多农民成为市民,减少农民的数量。农民数量减少了,农业人口人均土地面积就可以提高,这是在农村开展生产方式改革的必要前提。
2、土地“分久必合”,向集中生产转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土地政策从集中(生产队)到分散(家庭承包),这些政策在当时的阶段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家一户、三亩两亩的耕种方式显然已经十分落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降低成本达到规模效益。因此应在农民减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减少的前提下,尝试开展土地“集中”。这种集中不是像土改时的大分和成立生产合作社时的大合那样搞成一种运动,硬性的实现。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土地政策,采用审慎的市场化手段,平稳地实现自然而然的集中。
如近期看到的新闻中说某些地方的“土地入股”、“土地外包”方法未尝不是一个好思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组织发展“新型合作农业”。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外包或者以入股的方式集中交给一个相对较大的实体来经营,这样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高科技农业的推广。农民只需要土地参股就可以获得收益,自己也可以受雇于这些实体。这与封建社会的地主与佃农的关系有根本上的不同,因为我们的农民有“产”,属于“有产阶级”,土地就是其资产。农民在这样的企业中既是员工,也是股东,这样的身份有利于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3、大力发展教育。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的教育发展真的还非常不够。农村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太低。难以从事技术含量或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思想和观念也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教育的根本作用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提高层次,还能改变观念。破旧立新在实物上容易在思想观念中却难。很多农民即使送他一台电脑,他也不会用。很多农民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念,怎么可能融入信息化社会?所以教育必须大力发展。9年义务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好让全体国民都至少能接受高中或中专层次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面向农村低学历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同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现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扭转。以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部地区而言,农村中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大多数受过至少初中层次的教育,比较能够接受新事物。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已经融入现代社会。70年代以前出生的则大多为文盲或半文盲,知识匮乏,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难度大。这部分人退出农村主流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所以教育更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我想可能只是局部的、表面的和有限的。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城乡发展水平一体化、思想观念一体化,城乡居民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一体化。短短12年的时间在部分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某些方面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一体化,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届时城乡一体化将形成雏形并具备继续推进的良好基础。但是由于沿海与内陆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积累的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先发展地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刚刚破题,城市居民生活压力加大等现实状况,又不得不分散政府的精力。中国真正能够达到城乡一体化,我估计还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甚至如果改革的进程遇到其他因素的阻碍,还要更长的时间。
总之,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各方面综合发力。改革既要大胆,又要审慎。首要的就是振兴农村经济。除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切实落实以外,还要加大财力投入,将国家的税收更多的倾斜到农村各项基础建设上来。这几年推行的“村村通”工程我认为就很不错。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网络等都很好。农民必须先吃饱饭,富起来,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才能为城乡对接、最终融为一体创造条件。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相同的水平,一体化便是非常自然的过程了。当城里人不再以城里人为荣,农村人不再以农村人为耻,融合便顺理成章。
只有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融入了主流社会,那么中国发展的后劲才更足,步子才更稳。中国国力才能更加强大。最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某些地区某些人的复兴,而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全体儿女的复兴。这里面必然少不了中国农民的一份。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足见领导层高瞻远瞩,令人十分欣慰。但改革不是口号和文件,要使改革取得实效,“肉食者”还需善谋焉。
08年10月15日午 根据在日照论坛的跟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