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工作忙,很少和家里联系。昨天晚上姐姐突然打电话过来,在电话那头哭的稀里哗啦。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细问之下她才道出原委,原来是因为家庭琐事和姐夫吵架了。吵完架觉得自己憋屈,就给我打电话。大概是找不到人宣泄,想从我这里获得一些安慰。我没有丝毫思想准备,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只好说了一些劝慰的话,让她不要生气,生气伤身体。
这是她头一次因为感情上的原因给我打电话。我原来知道姐夫是个老实人,不善言辞,干活也勤快。虽然没有什么学历也没有什么出息,但品质上还是不坏的。我也一直以为我姐很幸福。昨天晚上我才知道她也是整天生气,家庭并不非常美满。家庭上的事情外人很难评判,也很难搞清楚这其中的来龙去脉。纵然是她的亲弟弟,在这个事情上似乎也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似乎也就只能用些好话去安慰一番。
挂了电话,我心里还是有些放不下,一晚上辗转反侧。在夫妻吵架这个问题上,我本人竟然没有一点经验。我和LP相恋至今也有十年了,却不记得有一次吵架。流泪的时候也有,那是因为长相思,因为惜别离,因为感动。而吵架,似乎没有一点印象。微小的争执也曾有过,记得有一年因为某个小的争执我一怒之下没有在家吃饭,跑到楼底下吃烧烤。不过吃完烧烤回来双方都冷静了,也就心照不宣的和好了。这似乎是十年来唯一的一次算是吵架的经历。我听说很多夫妻之间吵架是家常便饭,不吵架不正常。但是我们确实没有吵过架。这也许不正常?有时我也想是否应该设法吵一架,来打破这种不正常?但是找不到理由。生活按部就班,找不到吵架的理由。
很多人对我们两口子的和睦表示过惊讶。我也不认为我们一直在刻意维持一种和平,或者刻意避免争议。我们就是按照各自的方式认真的生活着,奇迹是我们几乎在每件事上都能达成一致,这也许是从未吵架的原因。我并未深入思考过这里面的原因,或者有什么经验或规律可循。我只是感觉这是非常自然的。
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吵架,似乎每天都吵。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他们不光是吵,甚至经常拳脚相加。我和姐姐小的时候遇到他们吵架便吓的哭,大一些之后有了自己的判断,便会充当劝架者的角色。再后来我们各自成家了,他们仍然吵,我们这时候往往充当看客。实在看过不去的时候,会说一句:吵了一辈子还没吵够?我父母的婚姻完全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法则成立的,也许这正注定了一生的争吵。作为他们这一代人,纵然是争吵一生,仍然只能认命。他们不敢想也不可能离婚,虽然在吵架时他们把离婚挂在嘴上。他们一生都在传统约束中挣扎,但从未挣脱。传统的约束造就了不幸福的婚姻,却也维持了婚姻。他们一边在充满敌意的争吵,一边在承担着自己家庭成员的责任。
也许正是早已厌倦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家庭,所以我对于夫妻吵架相当反感。我想,对于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和她吵架。所以对于那些一边声称深爱一边争吵不休的夫妻,我一向怀疑其所谓深爱到底指什么。“打是亲,骂是爱”的民间俚语我更认为是一种调侃,我不认为和自己的爱人争吵甚至动武是一种爱的表现,也不认为这是爱的必须组成部分。也不认为这是爱的前提和婚姻维系的必经之路。和一个与自己没有默契、没有包容、没有共同语言、在绝大数多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的人在一起,是爱?那爱他哪一点呢?难道仅仅爱他的长相、财富、身世抑或爱他咆哮时的样子、生气时的表情,还是“指尖淡淡烟草味道”或者“发脾气时撅起的嘴”?如果说普遍认为爱是一种感觉,我更相信爱是很理智的。过于迷信感觉的指引,有时未必收获真爱。因为感觉有时会欺骗自己。
我确实想过我和LP从不吵架的原因。我想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爱是相互的,是包容的,爱是需要感恩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爱是由互相之间的付出-感动-感恩-回报构成的良性循环。而且这个过程不是刻意导演的,而是自发自愿的。当对方在某件事情上为你做出了无私的付出、牺牲或者某种妥协,你感受到这种善意并且产生感动,进而在下一件事情上做出自己的奉献、牺牲或者妥协,这种付出再被对方感知,一个良性循环便生生不息。在这样的环境中爱并不浪漫,她朴实无华,但让人感到满温馨与感动。我LP不爱吃萝卜,于是我们在一起生活快6年了一次都没有买过萝卜。我不爱吃香菜,于是我们家一次都没买过香菜。有时候在馆子里吃饭,轮到她点菜她经常会点一份我爱吃的,而我也总会想到先点一份她爱吃的。这就是相互的,这不是刻意为之,一切都非常自然。当我心中有了这个人,想要让对方过得好,看到对方的快乐胜于自己的快乐,看到对方的辛苦胜于自己的辛苦,这就是我理解的爱。
当遇到了这样一个人,我想爱已经降临。
当和这样一个人组建一个家庭,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吵架是多么不可思议。我曾经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来讨论家庭中夫妻双方的责任问题,一个健康的、稳定的家庭必定是平衡的家庭。不是一方试图统治另一方、一方试图压迫另一方、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而是主动地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共同维持这个家以让每个家庭成员从家里获得更多温暖。理解、包容、互助就是最好的产生热量的方式。我曾有过一首小诗,叫《两口之家》:“我在洗手间/拿着钳子铛铛铛铛修水管/我的女人在厨房/拿着刀铛铛铛铛剁饺子馅”。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两口之家。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以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对方忠诚感动着对方,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即使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也会迅速以其中一方的主动妥协而化解。家庭琐事中的绝大多数分歧都相当可笑,没有任何激烈争论的必要,也没有不可妥协的原则问题。就像一顿饭该吃什么,或者炒菜该放多少油盐的这样问题不应该成为坚守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也就不应该成为影响感情或者导致争吵的理由。在爱的氛围中向对方妥协不是一种耻辱或者软弱,反而是大度的表现。你的这种妥协令对方感觉到的不是胜利的快感而是对你的大度的感激和自己任性的愧疚。在这样一个充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礼让的氛围中,争吵,显得太没有品味了。所谓“相敬如宾”是也。
姐姐在电话中气愤地表示,后悔嫁给这么一个人,甚至说要离婚。我知道她这是气话。我非常鼓励对幸福的追逐,但同样重视对婚姻的忠诚。这两者并非鱼与熊掌,也并不矛盾。如果说上一代人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下宁愿放弃对幸福的追逐也要实现对婚姻的忠诚,那么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则完全不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追逐真正爱情的名义下可以对一切责任弃之不顾。我们决不能轻易地决定放弃一段婚姻,因为让婚姻产生矛盾的未必是两个人本不该在一起,也许是两个人没有按正确的方式对待彼此。只要双方都要忠诚于爱情和家庭,琐事上的分歧导致的婚姻裂痕不过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失误。这可以通过彼此的调整来弥补,让婚姻重回正轨。
我们绝对无法容忍的,是对爱情的背叛,只要没有到这一步,决不可轻言放弃。因为当我们激动不已地自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爱,而要放弃一段自以为悲哀的婚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段悲哀的婚姻也曾让自己以为是真爱。我们怎能如此迷信自己的判断,怎能知道这一段真爱不是再下一次抛弃的对象?让婚姻最终变得悲哀的,不一定是错在找错了人,可能是错在没有用心去经营。
我为这篇文章的题目绞尽脑汁,最后想到了这个:我们的家。家是什么?家不是战场。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人都在社会的战场上拼杀,力争上游。而家不应该是战场的延续。家不应该是暗流奔涌的博弈,不应该是刀光剑影的争斗。家应该是可口的饭菜,是舒缓的音乐,是舒适的大床,是春暖花开的梦境。家应该是夏日中的绿荫,是冬天里的棉衣。家是春天的种子,让人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收获幸福。这应该是我们向往的家,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创造的。
2009年3月18日晚
老师,好羡慕你和师母呦
打你姐夫!用枕头!
虽然数次对先生及夫人的温情感动,但这一篇更是一种警醒,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及文学作品探究无数次也不明所以的话题,实质和内涵竟然如此简单,赞“一语中的”不为过,在其中不仅要履行责任、沾沾自喜,更要自我反思,大爱作前提,稍加一点“技术层面”的经营,如深潭般的主题也不过如此简单。
TO:静之
感谢。共勉。祝家庭幸福。 #xi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