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行后记(三)

大概是游夫子庙有些过于劳累,24日早上醒来,已经是8点多钟,起床洗刷完毕,已经9点了。打电话咨询汽车总站,返回日照的汽车是下午2点20分。于是决定中午再找个地方玩一下。打开南京地图,仔仔细细的看,最后目光停留在了南京东北方向的钟山南麓,对,就去这里了——中山陵。

想去中山陵,倒没有其他什么原因,只是打心眼里想去,说不上来理由。记得曾在历史课本——或是其他什么书上,见过中山陵的照片。大概是对孙中山先生本人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因此才想去看看他的陵墓。而且明孝陵、雨花台、紫金山天文台、明城墙等都离中山陵不远,一路上或许还可看点其他风景。

本来想研究一下公交线路,好乘公车前往,但是纵横交错扭成麻花一样的交通网实在让人头疼,而且时间又紧张,便只好打车去。司机师傅是一位老南京,说话一半都听不懂,但是一路他都给我们讲解沿途的景点。从他的讲解中,我约略知道了总统府、白马公园、明城墙以及宋美龄故居。出租车在一条狭窄而且蜿蜒曲折的林间公路上行驶了好久,转了好几个弯,终于到了一个路口,师傅手一指,说,从这里上去就是中山陵了。

沿着他指的方向往上看,看到一片仿古的沿街房,倒没有看到中山陵。下了车,沿一条公路往山上走,走了约一公里,见到了售票处,这大概就是中山陵了。从检票口进去,前行不远,一片很大的开阔地。时值晚春,四处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和风煦煦,游人如织。远远便看到一座高大的牌坊,算是中山陵大门了,上面刻着孙先生手迹:“博爱”二字。据说孙中山先生生前很喜欢写着两个字,大概这也是他本人一生践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穿过牌坊,是一条通往半山腰的柏油路。路宽广而干净,两侧苍松翠柏,巨木参天,一派肃穆之气。沿路一直往上走,约一公里,到了一座正门,门上一匾额,上书“天下为公”。据说这四个字也是孙先生生前手迹。大约这四个字也概括了这位中国革命先行者一生的追求:大道其行,天下为公。

穿过这座正门,沿着越来越陡的花岗岩台阶拾阶而上,就到了一座碑亭。碑亭亦是花岗岩砌成,上盖绿色琉璃瓦。碑亭中央立着一块巨大石碑,上书两行竖排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旁有落款: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站在这石碑下,仰望这两行字,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涌上心头。穿过碑亭,抬头往上看,数百级石阶之上,祭堂已然在望。继续沿着台阶往上走,经过了几个平台,终于到了祭堂。祭堂宏伟壮观,建筑风格别致。祭堂两侧有华表两座,祭堂正面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匾额。三个拱门门楣上分别用篆书书写“民族、民生、民权”金字。步入祭堂,正面是孙中山先生坐像雕塑,通过介绍得知,这雕塑乃是意大利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祭堂屋顶天花板上正中央为巨大的国民党党旗图案,四周雕梁画栋。祭堂左右两侧墙壁上,雕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行使其复决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而艰苦斗争的历程和决心,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理想。纵然将近一百年了,这些思想今天看来仍然光彩照人,仍然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回想一百年前之中国,有这样的伟人以这样的思想教化深受封建思想禁锢的国人,更是何等眼光、卓识和勇气。

堂后有二重小墓门,基本只容二人通过。两扇门摸上去十分厚重,应是用铜制成。门框则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墓门上面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第二重墓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之后进入一宽近20米,高十余米的圆形墓室。墓室中央是中山先生汉白玉仰卧雕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据说这尊雕像是出自捷克著名雕刻家之手。汉白玉雕像下面,应该就是墓道了。墓道之下当是孙先生遗体。当然这些游人是不能参观的。

出了祭堂,又沿祭堂后一小路到达陵墓后花园,由于已经很累,不愿意再继续前行,便就近参观了一下中山陵建设历史图片展。一张张图片像展开的画卷,仿佛又将人带回了那段历史。很多图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给我带来很深的震撼。

参观完了图片展,我们便原路返回,在山下拦了车,赶到中央门汽车站,此时已是下午1点多种。就近找了个“大娘水饺”的快餐店吃了点午饭,到下午2点20分,汽车缓缓驶出车站,经过了5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晚上8点钟,汽车回到了日照汽车站,然后转乘公交,终于回到了家~!我们此次南京之行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南京之行后记(二)

开会的过程总是没有太多趣味,到中午12点多的时候,上午的会议结束了。LP去找一个老朋友叙旧去了,我和与会人员一起到南京大学南园餐厅吃饭,吃过午饭回住处休息,顺便在路边报亭买了一张南京地图。中午休息过后,拿了相机到南京大学校园里面留影,然后和LP一起去找以前的老朋友熊英和伍晓军。伍晓军现在已经俨然是一个部门的经理,熊英也是业务骨干,小两口出双入对,让人羡慕。和几年前不同,老朋友再见了面,寒暄过之后,第一句话往往是问:“你什么时候结婚?”。似乎结婚已经成为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的首要任务。双方的答复却都是:快了,过一两年再说吧~ #taoqi#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伍君问我晚上要到哪里玩,我想了想,又想了想,说,去夫子庙吧。其实在不久之前,我都不知道南京有个夫子庙,只是来南京的前一天,从同事那里听说,并嘱咐我一定要去。我便决定去了。伍君又建议我去某某街,某某商场或某某大厦,可以去购物。我对购物一向不太感兴趣,大概是从小就过穷日子的原因吧,对花钱没有印象,也没有习惯。倒是对名胜古迹,颇为神往。于是便去了夫子庙。南京大概也算是一个大城市了,交通拥挤的很。下班高峰期间,打的都非常费劲,公交车上更是人满为患,真像高中学过的一片英文短文里说的“standing room only”,甚至连standing的空间都没有。最后步行了好几条街,才终于打上一辆的士,到达夫子庙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想在“南京夫子庙”的牌坊前照张像,天色已经太黑,只好作罢。还记得牌坊两旁的一副对联写得很有味道,当时默念了几遍,希望能够记住,结果现在还是想不起来了。一路往里走,穿过一条熙熙攘攘的步行商业街之后,终于到了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带,灯光闪亮处一面红墙上两条巨大的龙雕分外醒目。伍君介绍说,这大概是全国最大的龙了。姑且将这雕龙的墙壁称作龙壁吧。龙壁的下面有一潭水,上面漂荡着几条船,我问这是什么水?伍君说这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就像见到的长江大桥一样,眼前的秦淮河让我有些许失望。伍君又说,这大概是秦淮河的一支吧,反正都叫秦淮了~~姑且我们就把他当作秦淮河吧。记忆中的秦淮河应该是历史、文化或者民族某一时期的一个缩影,提起她,总想起一些事情。李商隐笔下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眼前的这条河。而“秦淮寓客”吴敬梓老先生,不知道当年住的,是否也是这条河畔。
游了一阵,伍君提议去吃饭,我确实也饿了,于是就近在河边桥头一“川味火锅”店吃饭。店面很大,生意兴隆的很,两层的仿古小楼,座无虚席,等了一阵子,终于有人吃完,靠窗坐下,点了小菜,与伍君对饮。叙及前事,颇多感慨,论及将来,亦多唏嘘。伍君与女友也是高中相恋,至今七八年了,比我和LP更为持久,LP笑称“这年头,要是都像咱们这样,共产主义没法实现了”,满座皆笑。一顿火锅吃得甚为过瘾,也很是休闲。匆匆忙忙的生活中,难得有这么一次时间,与老朋友把酒言欢,心情也感觉甚为放松。
饭毕,继续游夫子庙。到了一个叫做“贡院”的地方。前面大道上立着若干人物雕塑,吴敬梓、吴承恩、林则徐等人物赫然在列。伍君介绍说,这都是当年从这座贡院里参加过科举的。与LP在“江南贡院”的匾额下合了一张影,便要开始回返了。伍君说要带我们去一个好地方吃烧烤,我和LP都说吃的已经很饱,不必了。但伍君坚持要去,盛情难却,于是又去吃烧烤,吃完烧烤已经到了晚上9点半多,乘公交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10点了。拉开窗帘,站在西苑招待所18楼窗户前向下眺望,南京夜色映入眼帘。原来一看到南京两个字,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上世纪那场悲惨的民族灾难。但是眼前的南京,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已经看不到一点让人悲伤的东西。其实也曾想过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看一看,但是还是最终没有鼓气勇气。那样的历史仅仅听起来就足以让人崩溃,何况再去参观那一件件实物。那段历史确实不应忘却,但是也实在不愿去想起,就让它永埋记忆的深处吧。

<—–未完待续—–>

南京之行后记(一)

4月22-24日,出差与LP一起去了一趟南京.没去过南京之前,对南京的了解非常有限,说起南京总想起一些与近代历史有关的词语,首先是"南京大屠杀",然后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再就是中山陵,再就是雨花台.此外那些年代久远的"金陵古都"或者"秦淮河"之类,只有在古诗词句里见过,在梦里都不曾梦到,很难有什么明显的印象了.

4月22日中午坐车启程,一路南下.春天的田野让人陶醉,成片成片的绿色,一望无际的麦田,确实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柏油路之间很难见到的风景.想起鲁迅在<少年闰土>中说的"头顶上四角的天空",现在终于冲破了屋檐,看到了广阔无际的天空,让人感到极大的放松.只是可惜这样的美景是躺在局促狭窄的卧铺车厢里欣赏,实在有些杀风景.让人更加产生要飞的冲动,挣脱这各种各样的拘束,如果能够以某一种速度,某一种角度,飞翔在这广阔的原野之上,将会是何等美丽的事情!~

汽车越往南走,风土越加不同.江苏的北面,和山东差异不大,等过了淮阴,才越来越有南方气息.当然江苏还算不得南方,和我去过的广西江西相比,还是地道的北方风情.一路停车休息了三次,到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终于接近了南京城.大约晚上7点,汽车开上了南京长江大桥.如果不是看到桥头两侧有着鲜明的那个时代的特色的雕塑,我都没料到这就是长江大桥.小学课本里面学的南京长江大桥,似乎应该比我眼前见到的更壮观一些才对.此时天气阴沉,天也黑了,无法看清楚长江,透过车窗依稀看到辽阔的江面上漂荡着许多船,船上闪着灯光,这情景好象在哪里见过—对,就是那首诗,在那首诗里见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汽车到达南京中央门车站,已经是晚上8点半.这比我预想的要晚的多.赶紧打车赶到旅店,南京大学南苑招待所,已经是将近9点,此时肚子已经很饿,安顿好行李,便出来吃饭.由于招待所正是南京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所在地,因此周围西餐厅和特色餐馆不少,但我要找的是南京小吃,要吃小吃,饭店是绝对不能去的.虽然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但我还是在一条隐蔽的小巷里找到了一个"川味麻辣烫"."川味"的自然不算南京的小吃,但比起我整天吃的大饼馒头煎饼,起码也是南方小吃吧~~要了一碗面条,榨了一大碗麻辣烫,和LP痛痛快快吃了一顿~~~

23日一早,去南京大学报告厅参加会议.南京大学离招待所还有一段距离,地方也不算小,而且四通八达,为了不走错方向,我偷偷跟在一队韩国留学生后面,他们往哪走,我就往哪走,终于通过一个"南京大学西北门",进入了南京大学.不出意料,象所有历史悠久的大学一样,南京大学的树又粗又高,枝繁叶茂.校园中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打听了好几个路人,才终于在校园一角找到了开会的报告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