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游夫子庙有些过于劳累,24日早上醒来,已经是8点多钟,起床洗刷完毕,已经9点了。打电话咨询汽车总站,返回日照的汽车是下午2点20分。于是决定中午再找个地方玩一下。打开南京地图,仔仔细细的看,最后目光停留在了南京东北方向的钟山南麓,对,就去这里了——中山陵。
想去中山陵,倒没有其他什么原因,只是打心眼里想去,说不上来理由。记得曾在历史课本——或是其他什么书上,见过中山陵的照片。大概是对孙中山先生本人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因此才想去看看他的陵墓。而且明孝陵、雨花台、紫金山天文台、明城墙等都离中山陵不远,一路上或许还可看点其他风景。
本来想研究一下公交线路,好乘公车前往,但是纵横交错扭成麻花一样的交通网实在让人头疼,而且时间又紧张,便只好打车去。司机师傅是一位老南京,说话一半都听不懂,但是一路他都给我们讲解沿途的景点。从他的讲解中,我约略知道了总统府、白马公园、明城墙以及宋美龄故居。出租车在一条狭窄而且蜿蜒曲折的林间公路上行驶了好久,转了好几个弯,终于到了一个路口,师傅手一指,说,从这里上去就是中山陵了。
沿着他指的方向往上看,看到一片仿古的沿街房,倒没有看到中山陵。下了车,沿一条公路往山上走,走了约一公里,见到了售票处,这大概就是中山陵了。从检票口进去,前行不远,一片很大的开阔地。时值晚春,四处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和风煦煦,游人如织。远远便看到一座高大的牌坊,算是中山陵大门了,上面刻着孙先生手迹:“博爱”二字。据说孙中山先生生前很喜欢写着两个字,大概这也是他本人一生践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穿过牌坊,是一条通往半山腰的柏油路。路宽广而干净,两侧苍松翠柏,巨木参天,一派肃穆之气。沿路一直往上走,约一公里,到了一座正门,门上一匾额,上书“天下为公”。据说这四个字也是孙先生生前手迹。大约这四个字也概括了这位中国革命先行者一生的追求:大道其行,天下为公。
穿过这座正门,沿着越来越陡的花岗岩台阶拾阶而上,就到了一座碑亭。碑亭亦是花岗岩砌成,上盖绿色琉璃瓦。碑亭中央立着一块巨大石碑,上书两行竖排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旁有落款: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站在这石碑下,仰望这两行字,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涌上心头。穿过碑亭,抬头往上看,数百级石阶之上,祭堂已然在望。继续沿着台阶往上走,经过了几个平台,终于到了祭堂。祭堂宏伟壮观,建筑风格别致。祭堂两侧有华表两座,祭堂正面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匾额。三个拱门门楣上分别用篆书书写“民族、民生、民权”金字。步入祭堂,正面是孙中山先生坐像雕塑,通过介绍得知,这雕塑乃是意大利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祭堂屋顶天花板上正中央为巨大的国民党党旗图案,四周雕梁画栋。祭堂左右两侧墙壁上,雕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行使其复决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而艰苦斗争的历程和决心,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理想。纵然将近一百年了,这些思想今天看来仍然光彩照人,仍然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回想一百年前之中国,有这样的伟人以这样的思想教化深受封建思想禁锢的国人,更是何等眼光、卓识和勇气。
堂后有二重小墓门,基本只容二人通过。两扇门摸上去十分厚重,应是用铜制成。门框则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墓门上面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第二重墓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之后进入一宽近20米,高十余米的圆形墓室。墓室中央是中山先生汉白玉仰卧雕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据说这尊雕像是出自捷克著名雕刻家之手。汉白玉雕像下面,应该就是墓道了。墓道之下当是孙先生遗体。当然这些游人是不能参观的。
出了祭堂,又沿祭堂后一小路到达陵墓后花园,由于已经很累,不愿意再继续前行,便就近参观了一下中山陵建设历史图片展。一张张图片像展开的画卷,仿佛又将人带回了那段历史。很多图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给我带来很深的震撼。
参观完了图片展,我们便原路返回,在山下拦了车,赶到中央门汽车站,此时已是下午1点多种。就近找了个“大娘水饺”的快餐店吃了点午饭,到下午2点20分,汽车缓缓驶出车站,经过了5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晚上8点钟,汽车回到了日照汽车站,然后转乘公交,终于回到了家~!我们此次南京之行也就此画上了句号。